鱼翅既没味道又没营养,凭什么成为顶级美食

鱼翅,那是咱们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列“海八珍”(咱中国地大物博,除了陆八珍还有海八珍等几个版本,但甭管怎么算,鱼翅都是中国顶级美食)之一,还和燕窝、海参和鲍合称为中国四大美味。可见中国美食虽多,但鱼翅却牢牢占据着金字塔尖的绝对统治地位。

这说的神乎其神,鱼翅究竟是什么东西?所谓鱼翅其实就是鲨鱼鳍,由于鲨鱼是软骨鱼类,它的软骨呈细丝状形如粉丝,所以当鱼翅做好了端上来时您第一时间一定会懵逼,这就是传说中的鱼翅?不就是一碗粉丝么!在《武林外传》里邢捕头问大家知道鱼翅是啥味道,秀才回答说据说和粉丝一个味,其实指的就是鱼翅的廉价形状。

(看看这肥鸡鱼翅,鲜美的味道都是鸡肉提供的)

不过秀才说的没错,鱼翅不仅长得像粉丝,味道实际上真和粉丝差不多......顶多算是咬起来比粉丝味道要更脆,口感相对要好一些。那有人说不对啊,鱼翅虽然长的是low了点儿,但味道鲜美无比啊,怎么会和粉丝一个味呢!那是因为鱼翅本身是没味道的,所谓的美味不过就是因为鱼翅羹中的佐料加入了大量的鸡汤和其他滋补食材药材,这样精心调制下来您就是放根木头进去都会好吃,何况是鱼翅?

那有人说是不是因为鱼翅本身营养价值高,对身体有好处?

(实际上鱼翅的营养价值可能还比不过一个鸡蛋,更别说是带鱼了)

额,其实也不是,鱼翅这玩意吧就是软骨,软骨并不含有任何对人体有好处的高价值营养元素,鱼翅里头就是蛋白而已,更要命的是鱼翅里的蛋白含量还比不过鸡蛋....所以您要指望着鱼翅来养生,还不如吃一枚鸡蛋呢。

这就很奇怪了,这鱼翅营养价值不如一枚鸡蛋,又没味道,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顶级美食呢?

其实这事儿往大了说是咱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往小了说就是装逼炫富。鱼翅之珍贵,贵就贵在它出在鲨鱼身上。

(鲨鱼恐怖的外形也使得它有了吞舟、海浪等外号)

咱们中国有着广袤的海域,所以古人们对鲨鱼一点都不陌生,宋代的《尔雅翼》里就有“鲛,出南海……今总谓之沙鱼”的说法,而鲨鱼在古代同样也有鲛鱼、鱼昔、海狼、吞船、吞山等称呼,取自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狠且食人的特点。(“最悍者沙,……其翅猛恶,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毙,海上畏之,号曰海狼。”)

(鲨鱼皮除了食用外,还可以做成刀鞘或者是盔甲)

这鲨鱼虽然凶恶,照样是咱们中国人桌上的菜。不过最早古人们吃的并不是鱼翅和鱼肉,而是鱼皮和鱼唇,比如说鲨鱼皮不但能吃,而且可以用来当盔甲。“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坚如金石。”说明春秋时期楚国人就有捕食鲨鱼的记录,并用鱼皮来做铠甲。

(古人将海鱼、鲨鱼的皮剥下并进行腌制)

而鲨鱼皮通过加工腌制并切成丝做成的鲨鱼皮脍十分珍贵,梅尧臣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赞美鲨鱼皮的美味:“海鱼沙玉皮,翦脍金齑酽。远持享佳宾,岂用饰宝剑。予贫食几稀,君爱则已泛。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可见直到宋朝人们往往吃鱼皮鱼唇(当然了,应该也吃鱼肉),鱼翅却被人们所忽略。

那么鱼翅是从什么时候被端上餐桌的呢?具体时间不太确定,但在李时珍时鱼翅就已经突然“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为南方百姓们所认定的珍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鬓,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不但百姓们对鱼翅“珍之”,皇帝也青睐无比,就比如说著名的木匠皇帝天启就“最喜鲨鱼翅筋”,而且吃得还很奢侈,加上鱼翅、燕窝、肥鸡和海味等等一起吃,皇帝都如此追捧,民间更对鱼翅刮目相看。

(奢侈品的代名词:燕窝、鱼翅)

在明朝时人们基本树立了顶级美食的定义:燕窝鱼翅仅次于龙肝凤髓,是享誉天下的美食,在《金瓶梅》中蔡太师招待西门庆吃的就是“珍馐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只是没有龙肝凤髓”。

到了清朝鱼翅和鲨鱼肉、鱼皮的地位就彻底掉了个儿,鱼翅登堂入室成了清朝宫廷御膳的招牌,是皇帝早膳必不可少的一道御菜,而鱼肉反而无人问津。

这说来也好笑,宋朝时人们吃鱼皮弃鱼翅,结果到了明清时期捕鲨者捕鲨就只是为了求其翅而非食其肉,连带着评价也天差地别。清代学者吴震方在《岭南杂记》里就说:“若鲨鱼,则其美在翅,肉粗淡无味也。”而另一学者郝懿行曾经考察山东沿海鱼类资源写成《记海错》,里面就详细介绍了百姓们为求鱼翅而抓捕鲨鱼的行为。“沙鱼色黄如沙,无鳞有甲,长或数尺,丰上杀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其腴乃在于鳍,背上腹下皆有之,名为鱼翅,货者珍之。”

好一个货者珍之!但您说这鱼翅又没味道营养价值又不高,吃起来就像吃粉丝,凭什么就这样受到天下人的追捧和肯定呢?

我想了想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条鲨鱼往往只能提供少量鱼翅)

首先是鲨鱼毕竟难抓,和普通的草鱼啦鲤鱼啦不同,这玩意是真吃人的!而且一条鲨鱼的鱼翅部分一共也就这么多(相比于鱼皮和鱼肉,鱼翅肯定更少嘛!),数量极少且难得,这奠定了鱼翅成为顶级美食的基础。

当然大家也不是傻子,鱼翅是难得,那这世上难得的东西多了,凭什么这脆如粉丝的鱼翅能脱颖而出?这是因为古人们做鱼翅好吃而且过程麻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东西没这么好,你也可以通过包装啊炒作啦(当然了,包装炒作后要让消费者觉得确实可以,很好)来让它上一个档次,等到大家对这玩意认可了,你就可以炒作它的“珍惜”和“来之不易”,这时候就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鱼翅,就是这么个套路。

(花胶猪小腱鸡脚炖鱼翅)

比如说广东人民是怎么做鱼翅的?加银针、鸡、海鲜、猪蹄、瘦肉、火腿和各种珍稀药材香料,细心慢炖,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您说香不香?好不好吃?这还不算最精贵的吃法,北京人怎么吃?首先精选火腿四个,鸡鸭各四只加以老汤煮烂,只留下汤后配料全部不要,再用火腿四个,鸡鸭四只放入老汤中继续熬煮,煮到特别肥美后在将已蒸烂的鱼翅放入其中。虽然光就听这个制作手法就让人垂涎欲滴,但这美味大部分来自于鸡鸭、火腿的鲜美,跟鱼翅根本就没啥关系啊!!!

(黄焖鱼翅,所用材料为鸭子、老母鸡、干贝、绍酒、熟火腿等)

对于这一点食客们心知肚明,他们当然知道鱼翅“皆知其无味”,但首先这一碗鱼翅端上来配料丰富,味道鲜美,好吃。最关键的是,一碗鱼翅费用高啊!这不就显得咱有钱,请得起你们吃鱼翅么!民国初年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就说到过鱼翅这玩意“非隽味,嗜之者真肉食之鄙夫也”,并不是啥值得细细品味的美食,但“粤东筵席之肴,最重者为清炖荷包鱼翅,价昂,每碗至十数金。”“依粤席惯例,以鱼翅列前,更以鱼翅居首”。

架不住人家贵啊,一碗鱼翅下来十几两银子(按照清朝物价类比,一两银子约现在到元人民币左右,等于就这一碗几千块钱哪!),味道鲜美(虽然不是本身的味道)再加上价格昂贵(拿出去有面子,能装逼),所以也就难怪广东百姓们请客吃饭一定要把鱼翅放到头菜,这证明主人好客有钱。如果是请客没有上鱼翅,客人们“为主人慢客而为之齿冷矣”。客人们心里也犯嘀咕,要不就是主人抠门,要么就是认为我们这些宾客没身份没面子,不值得上鱼翅,宾主之间闹了个不欢而散。

(当年吃王八也引起了一股热潮)

鱼翅悄然间实现了从普通食材到顶级美食的华丽变身。这种情况在现代也不少见,大家可能对八十年代的水产品热有过印象吧?那时候讲究“鸡鸭鱼肉撤下去,乌龟王八端上来”,请客吃饭上一碗王八汤主人家面子也大。可见从古至今咱们中国人都是要面子的,甭管它好不好吃值不值得,就算是贵也不能丢了脸面!

拜脸面所赐鱼翅就实现了恶性循环:分量少,价格高——受到百姓们狂热追捧——继续提价格——越发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在清朝时期鱼翅就成了“海味中之最珍贵者”,价格之高吊打燕窝、海参等等奢侈品。刚刚咱们提到的北京吃鱼翅那老几位,一顿足足吃掉了三百两银子!说实话这吃的哪里是鱼翅,分明就是钱和脸面嘛!毕竟能吃得起鱼翅,不是有钱富商就是官老爷,吃得起。

不过人吃得很爽,鲨鱼们估计就很不乐意了。要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象牙、珍珠吧人家毕竟珍贵所以被狩猎者捕杀还能接受,这鱼翅既不美味又无价值,比起鸡肋还要差得远,结果却因为面子和数量稀少(鲨鱼表示???)莫名其妙的被炒到中华珍品之首!鲨鱼们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要是它们能说话,一定会气急败坏地抗议:“不要再因为所谓的面子吃鱼翅了,看看我们死得多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zl/12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