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童话十四妈妈指责孩子了如何成为高情

哪里白癜风能治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王国里有一座高大漂亮的木头房子,房子里生活着快乐的狗熊一家,家里有魁梧健壮的爸爸,温柔善良的妈妈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姐姐叫啦啦,妹妹叫唻唻。啦啦和唻唻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

森林饭店的菜真的好吃,啦啦吃了一口酸甜可口的松鼠鳜鱼,又吃了一口肥而不腻的走油肉。唻唻吃了一口肥而不腻的走油扣肉,又吃了一口酸甜可口的松鼠鳜鱼。

“太好吃了!”啦啦唻唻称赞道。

妈妈说,“这两道菜可是名列森林饭店前十的十大名菜。”

“十大名菜!”啦啦唻唻可是 次听说十大名菜,觉得很有趣:“都是哪十大名菜啊?”

妈妈伸出一双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如数家珍地说:“ 是脆皮烤鸭,第二是清蒸大闸蟹,第三是松鼠鳜鱼,第四是蟹粉狮子头,第五是麻婆豆腐,第六是白斩鸡,第七是葱烧海参,第八是走油扣肉,第九是水晶虾仁,第十是叫化鸡。”

“哇!那我们今天晚餐已经吃了三道十大名菜了!”啦啦兴奋地说。

“白斩鸡,松鼠鳜鱼,走油扣肉!”唻唻指着桌上的菜一个个地说。

啦啦说:“妈妈,那我们今天的晚餐还有哪些十大名菜?”

妈妈说:“还有一个麻婆豆腐,麻婆豆腐下饭 。”

啦啦沮丧地说:“怎么只有一个了!”然后她就对妈妈撒娇说:“妈妈,我们今天才吃了四个十大名菜,我要再吃剩下的六个菜嘛······。”

唻唻也用期待眼神望着妈妈,希望妈妈能够再点其他的六个菜,让她们今天就能品尝完十大名菜的美味。

妈妈说:“啦啦,我们只有四个人,点了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就这八个菜我们能吃完就很好了,再点菜吃不了就浪费了,所以我们今天不能再点了,下次来再吃其他的。”

“不嘛,不嘛!”啦啦一听妈妈不肯再点菜了,委屈地泪珠儿都在眼睛里打转了,“我就要今天吃!”

妈妈也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批评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听了妈妈的批评,啦啦伤心地泪珠儿像金豆子一样一粒一粒落了下来,唻唻也吓得不敢看妈妈了,低下头摆弄自己裙子上的花蝴蝶,好像是在研究这只蝴蝶是公的还是母的?

爸爸放下筷子对妈妈摇了摇头,让妈妈不要再说了,妈妈看到爸爸的示意就闭上了嘴,把准备继续要说的话咽进肚子里。爸爸把啦啦唻唻抱起来,让她们坐在自己腿上,宽厚的手掌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啦啦唻唻,爸爸妈妈以前教过你们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古人教我们不浪费粮食的诗。你们看——”爸爸指着餐桌上的一块牌子,这块牌子上写着很多字,啦啦唻唻只认识其中的几个字,爸爸问道:“这些字你们认识吗?”

啦啦唻唻摇了摇头说:“我们只认识几个字。”

爸爸问:“哦?认识那几个字啊?”

啦啦也不哭了,和唻唻一起手指着牌子上自己认识的字,念道:“不,饭,不,菜,桌上。”

“好的,”爸爸说:“那爸爸教你们认一下其他的字。”爸爸用手指着牌子上的字,一字一顿地念道:“不剩饭、不剩菜,勤俭节约从餐桌上做起。来,我们一起念——”

啦啦唻唻跟着爸爸念道:“不剩饭、不剩菜,勤俭节约从餐桌上做起”。他们一起念了三遍,这次停下。

爸爸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在离我们这里很远的印度、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很多国家都有很多很多困于饥饿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浪费食物,那些挨饿的人就能多一份食物。所以不剩饭、不剩菜,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你们说是不是啊?”

啦啦唻唻都点了点头说:“是的!”

“那我们要不要做不剩饭、不剩菜,节约粮食有美德的好孩子啊?”爸爸问。

啦啦唻唻说:“我们要做不剩饭、不剩菜,节约粮食有美德的好孩子”。

“那很好,我们继续吃吧,如果这些菜我们都能吃完,我们就再点其他十大名菜;如果吃不完,我们这次就不点了,下次再来吃。你们说好不好?”

“好的!”啦啦唻唻从爸爸腿上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吃饭。

这时服务员也送来了麻婆豆腐、锅包肉和扁尖冬瓜汤、米饭,还没吃完所有的菜,啦啦唻唻的肚子就已经撑得溜溜圆了,啦啦唻唻打着饱嗝,摸着圆鼓鼓的肚皮心想:“还好,没有再点菜,否则肚子要撑爆了!”

爸爸微笑着问:“啦啦唻唻,你们吃饱了吗?我们要不要再点蟹黄狮子头,叫化鸡啊?”

啦啦唻唻赶忙摇着手说:“不行了,不行了,我们实在吃不下了!千万不要再点菜了。”

爸爸说:“那好吧,我们下个月再来吃剩下的六道菜。”

“好的!”啦啦唻唻说。

故事的启示:

情绪真是很有趣的东西,说来就来。故事里的场景你是不是似曾相识?一家人正好好地吃着饭,或者正悠闲地逛商场,突然因为一件小事不满意,情绪就爆发了。你有没有像故事里的熊妈妈这样,因为孩子不顺从、爱人不顺眼而情绪突然爆发,指责、批评甚至打孩子或者爱人呢?

我在心理咨询中接待过很多父母,在咨询中发现女性的情绪化是导致亲子关系不良,亲密关系失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女人真的是家庭的核心,一个家庭里女人如果能觉悟,自省,改变就能够让家庭和谐,古人说“好女旺三代,孬女毁三代”也正是这个道理。一个高情商的女人就是自带“旺夫相”的好女、淑女,在单位里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里能相夫教子。

那么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让自己成为高情商的人呢?

在上一个故事启示里,我们讲到了“三种脑”,讲到“五种沟通模式”,讲到儒家“君子”和“淑女”的养成,讲到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能够控制情绪的高情商者。高情商者在“诚心正意”这个阶段要看破人生的无常,破除自我的执著,转化负面的情绪,慈悲人生的苦痛。

何为破除我执呢?

我执,引用于佛教用语,其意就是自我中心;破我执,就是破除自我中心。写写就几个字,但是这可是从凡夫到开悟者的分水岭,难倒古今千万修行者。我不是佛陀传教,只是借用佛教名词;我们破我执的目的也不是成仙成佛,而是为了变成君子淑女,所以还是容易实现的。

1、我们执着于什么呢?从我们出生开始,自我中心就产生了,开始了“我要”模式,即“我要······,你必须······”。我们光溜溜地诞生时觉得冷,我们大哭,我们哭的愿望是我要温暖,护士给我们穿上衣服,包上襁褓;我们肚子饿了,我们哭,哭的愿望是我要吃饱肚子,妈妈必须要给我们喂奶;我们排泄了,屎尿沾了一屁股,我们哭,哭的愿望是我要睡在干爽的襁褓中,妈妈必须给我们换尿布;妈妈不见了,我们哭,哭的愿望是我要回到妈妈的怀抱,妈妈的怀抱让我们有安全感。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的这些愿望就是自我的“欲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佛教也将人的欲望归纳为“五欲”,分别是财、色、名、食、睡,“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无论是佛教的五欲,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前四个层次,都是满足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是实现幸福生活必须的,但是这些需求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其数量的增加就不再对我们的幸福感产生正面意义。可是如果我们继续任由欲望滋长,悭贪地过度索取,就是固执,就是我执,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甚至人格扭曲。这就是人生的无常。

我见过很多抑郁症的人,女人抑郁大多为情色(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所困,男人抑郁大多为名利(尊重需求)所困。爱情、性爱、亲情、友情、名利、财富都是我们需要的,求不得会痛苦,求得后失去也会更痛苦,于是就有了抑郁。求得太多,多得撑死同样也是痛苦,这就是焦虑。

2、执著中的“我”。搞清楚了我执中的“执”,我们再分析下“我”,我,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它是我们本能的需要,是爬行脑的产物,起源于爬行动物生存的欲望。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是独居动物,没有感情,生存与繁衍是它们的生命意义。但人类是高等生命,是社会性、群居的灵长动物,如果在高等级人类社会里,我们继续用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思维方式生活是不适宜的。我们必须用理性脑来控制爬行脑的原始欲望,用“超我”、“自我”来平衡“本我”。

3、勘破放下我执。勘破我执,又称看破我执,心理学就是自我分析,儒家称为“吾日三省吾身”,我在上一个故事启示里重点介绍的“格物致知”就是看破。我们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有我,我的主观世界才存在;没有我,我的主观世界就消失,但客观世界依旧存在。所以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沉溺于自己的主观世界,而是为了实现自我,超有自我,让我们的生命在客观世界留下意义。

放下我执,首先是放下事事为自己着想,训练自己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了“我要”模式,“我要”是我们身心成长的重要一步,它就像是一个砌墙的工具——泥刀,帮我们一砖一瓦地建立起“自信→自爱→自尊”的自我价值系统。自我价值系统是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基础,这个阶段我们就不再需要“我要”这把泥刀,而是需要更高级的工具——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是执著于“我要”这把泥刀,不能从别人角度着想,就建立不起“信他→爱他→尊他”的人际价值系统,也建立不了成功快乐的人生。

在我的心理咨询生涯里,我见到很多没有建构好自我价值系统的人,他们大多是婴幼儿时期“我要”模式没有得到满足,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或是回避型,或是矛盾性,或是混乱型,由于婴幼儿期“我要”没有满足,他们内在还是那个“我要我要”的小婴孩,即便他长大也是把“我要”这柄泥刀一直带在身上,长大,成年,工作,结婚,随时拿出来吓唬人,或者砍上别人和自己几刀。

婴幼儿时期“我要”得到满足的,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安全型的,他们有良好的自信、自爱、自尊的自我价值系统,他们扔掉了泥刀,信他、爱他、尊他。成年后他们在亲密关系里是 的爱人,亲子关系里他们是 的家长,工作中他们是 的同事,朋友关系里他们是 的朋友。他们真诚、忠诚,必要时会自我牺牲。(依恋关系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会单章介绍)

“你怎么在中间挤牙膏?我要你给我从下面开始挤。”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要你听我的,顺从我。”

“你怎么搞的,我出去一天家里就弄得乱七八糟,给我把房间收拾好了。”

以上这几句话都是“我要······,你必须······”模式,请你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经常这么说话,如果你经常这么说就是婴幼儿期“我要”模式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你内在有个要婴孩还在“我要,我要”地哭喊,有事没事你就会拔出泥刀向你的爱人和孩子挥舞几下。放下吧,放下那柄刀,成为觉醒者,为了让内在小孩长大,为了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一起训练放下我执吧。

其次,放下我执要从布施入手。布施出自佛教“六度”。度,是梵文的翻译,音译:波罗蜜多,意译即是:到彼岸。六度就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法门,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布施是以自己所有,普施他人,舍去悭贪,培植善根。布施分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法布施,是将真理告知大众,令闻者心生欢喜。我在这里写心灵故事就属于法布施。

财布施,其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自己身体、体力等,如用体力劳动帮助他人,献血等等;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等等物质赠送有需要的人。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要义是舍弃,舍弃我所拥有的,舍弃我所占有的,就是在破除“自我”,实现超我、无我的境界。

,放下我执还要持戒,持戒的要义是出离,出离对财、色、名、食、睡的过度贪恋的欲念,就像吃自助餐时,面对餐厅里各种美食,我们心里就会有狠狠拿一堆美食的欲望,但通过思想斗争,我们仅取自己所需的食物,不浪费食物,仍旧保持自己在家里只吃七分饱健康饮食习惯,这就是“持戒”。“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是佛家克服贪、嗔、痴的修炼方法,戒克贪,定克嗔,慧克痴。《论语·季氏》里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自我修行中,戒律是必须设定的,我们可以针对财货、美色、名利、美食、睡懒觉设定戒律,修持戒律不是戒除,不是让你出家当和尚,而是规定一个限度,进行自律,使我们不沉迷。举个例子,一个销售员怎么戒酒呢?他可以规定自己只喝三两酒,或者只喝白酒,招待客户时他严格遵守就是守戒了。再比如,地处东南亚的泰国佛教盛行,一个信仰佛教的失足妇女的如何戒色呢?她可以规定自己礼拜天戒色,然后严格遵守就是守戒了。女人都有购物的欲望和冲动,也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关于购物的戒律。

最近几年有本畅销书《断舍离》,其要义就是了断、舍弃、出离,分别对应了佛教的放下、布施、持戒。我们可以从清理自己不用的东西,家里的杂物,过时的衣服、鞋子开始,把它们送给有需要的人,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减少购买衣物等物品,一边享受简单自律的“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一边破除我执,岂不快哉?

何为转化负面情绪,控制情绪呢?今天时间晚了,我们明天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cd/11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