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2681.html
刺参是冷水性种类,可适应-1.5°C~25°C的水温。12°C以上生长旺盛,20°C以上停止生长进入夏眠期,30°C以上易死亡。耐低温,但不能长时间生活在低于0°C的环境中。经过多年的池塘人工养殖和工厂化育苗,导致刺参种质退化,耐高温能力逐渐增强,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减弱。
一、冬季海冰灾害期间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特点
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但冬季海冰灾害期间海参养殖池塘封冰期提前,导致秋季海参生长季节明显缩短,产量下降。气温最低时海参养殖池塘冰层厚度达到55cm~60cm。冰层厚,封冰时间长,使得养殖水体的一系列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与往年相比发生很大变化,是导致海冰灾害期间海参养殖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
冬季封冰前当水温≥0°C时,养殖池塘上下层水温、盐度均匀。海参受低温影响进入休眠状态,此时的海参基本不摄食,不生长。池塘结冰后冰下海水盐度升高,水体上下对流作用停滞。受到阳光照射的冰下海水底层水温可达4°C左右。在此水温下海参重新开始摄食生长。
二、应对冬季海冰灾害的海参养殖管理方法
1.秋季冰封前的管理当水温下降至3°C~4°C时要适当加高水位。根据各地区养殖池塘的具体条件,尽量将池水深度保持在1.5m以上。由于冰封期海参养殖池塘基本不换水,加高水位能够防止结冰后冰下海水盐度的剧烈升高,对海参造成影响。还有因池塘渗漏导致的养殖水位过低使池塘冻透。海参养殖池塘封冰前要进行底质改良和消毒处理。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产品可选择改底、好底灵等)改良底质和水体环境,可以使冰封后冰下海水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对海参造成毒害。全池泼洒1.0ppm的聚维酮碘(产品可选择宝碘、鑫碘)能够起到杀灭致病菌和病毒的作用,又不会造成单胞藻大量死亡使水体变得清瘦,是该时期理想的消毒剂。适当肥水是保证冰下溶氧的最有效手段。秋季适当肥水(产品可选择氨基酸膏肥),保持水体的肥、活、爽。不可施肥过量,影响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在70cm~80cm是比较理想的。
2.冬季冰封期的管理
养殖池塘封冰后,冰下海水盐度升高,水体上下对流作用停止,此时海参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即温度、盐度、溶氧。冬季池塘表面的冰层就像玻璃温室一样对冰下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受到阳光照射的冰下海水底层温度高时可达4°C~6°C。上层水温度则很低,只有-1°C左右。冰层虽然可以起到保持水温的作用,但是也阻隔了空气中氧气的溶入。裸藻和甲藻是冰下的优势藻类,池塘封冰后要及时扫雪,这样可以维持藻类在冰下进行光合作用产氧,维持海参代谢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如果冰下藻类不足,无法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产氧,可以通过打小冰眼,投放化学增氧剂的方法进行冰下增氧(产品可选择超能氧)。有的养殖户害怕池底缺氧,于是在冰上打冰眼,利用水泵对冰下海水进行强制对流。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误区。即使强制对流也不能缓解冰下缺氧现象的发生。并且对流会使得冰下海水迅速降温,导致正常活动的海参因应激反应出现排脏现象。强制对流同时会使冰下海水长时间处在低水温状态。还会使海参因长时间低温而冻伤、冻死。
3.次年春季融冰后的管理
经过了冰下越冬的海参体质虚弱,融冰后许多养殖户因管理松懈,造成海参大量化皮死亡,从而使得越冬工作前功尽弃。所以融冰后的管理也是海参安全越冬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整个冰封期由于没有换水,因冰冻造成的动植物死亡、尸体腐烂,是冰下海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池塘冰盖刚融化时,池水表层盐度通常在5‰~15‰之间;池水底层盐度在38‰~45‰之间,水体分层现象严重。这一时期管理重点在于调节水质和消毒防疫。有条件的要对池塘排水闸门进行改造,使池塘表层低盐度海水和底层高盐度海水能够排出。监测外海水理化指标的波动情况,一旦水温、盐度等水质指标适宜,则可以适当换水,降低池塘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配合高稳易还原VC减少应激)。切忌大排大换对海参造成应激影响。换水后全池泼洒0.5ppm~1.0ppm二氧化氯,可以起到帮助分解氧化有机质和消毒的双重效果。
三、结语
海参养殖已经成为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多。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科学指导养殖户积极应对气候灾害,做好越冬养殖生产保障工作。努力减少冰封期间给海参养殖带来的损失是摆在技术推广部门面前的紧迫任务。
文章转自辽宁省普兰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