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祥地之一。自创建伊始,上外便继承了革命学校的“红色基因”,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发展。
上外官微推出“学习四史回眸校史”系列,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要培养一批懂俄语和其它外国语的革命干部。因此,从建党初期到建立新中国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党一直把学习和掌握外国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学习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的需要,也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法西斯斗争的需要。尽管当年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我们党仍然开办了一些学校,培养了一批懂外语的革命干部。这些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外语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建党初期的外语教育上海外国语学社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这所学校怎么会办在上海法租界新渔阳里6号这个石库门弄堂里呢?这里先要介绍一下“渔阳里”:
年前的上海法租界渔阳里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和初创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是20世纪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梦开始的地方。渔阳里有新、老之分,都是由比利时、法国合资银行投资建设的石库门上海民居,老渔阳里建于年,位于原环龙路(现名南昌路)弄。新渔阳里建于年,位于原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弄,与南昌路并行,新、老里弄之间有一条小弄堂可以相通,被称为“共产主义通道”,老渔阳里2号是陈独秀20年代在上海的居住地,同时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所在地,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筹备处。
年4月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俄文全名格里戈里·瑙莫维奇·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工作组一行4人秘密来到中国。4人小组中除了翻译杨明斋外,其他两人是毕业于俄罗斯东方学院的季托夫和著名的朝鲜社会活动家金万谦(俄文名谢列布里亚科夫)。维经斯基的公开身份是俄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中文化名吴廷康),维经斯基一行首先来到北京,通过在北大任教的俄国教授鲍立维和伊万诺夫介绍认识了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一行4人来到上海,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了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人,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意见。在会谈中,维经斯基提到要动员中国的革命青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等事宜。
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也是在老渔阳里2号,年5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是建党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6月份陈独秀等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由陈独秀担任这个发起组的书记,成员有李汉俊、李达、杨明斋、陈望道、茅盾(沈雁冰)、林伯渠等一共17人。
年9月,新渔阳里6号门口,挂出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招牌——“外国语学社”,引来了路人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