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饮食六个提醒要留意光明日报

“每逢春节胖三斤”,这是时下很多人对春节的调侃。又要过年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少不了。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机构,根据国人在电商平台上的食品消费大数据,发布了精准的节日饮食建议。到底怎么吃才更健康?这个建议有哪些要点?我们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和研究员刘爱玲,为公众作出解答。

食物的选择,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倡导膳食多样化、均衡搭配、三餐有度。针对春节食品消费,坚持食物多样化仍然是实现平衡膳食的基本途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我国居民应当每天至少食用12种食物,每周至少食用25种食物。节日期间,在饮食方面更应注意食物多样和搭配均衡。不妨与家人互相数一数每日食物的种类,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坚果等。食物种类越丰富,越要注意食量的把握,做到三餐有度,零食亦有度。

食安护佳节,“舌尖”保安全。新华社发

当然,饮食习惯不同,需要注意的重点也不一样。专家们根据大数据揭示的节日食品消费习惯,梳理了六类与公众饮食健康相关的问题,并给出健康建议。

坚果好吃别过量,优选原味、易储藏

大数据显示,在食品类的年货消费上,零食坚果消费量最大。专家提醒:坚果可作为佐餐或零食食用,是非常好的节日食品,但不宜超量食用。

1.坚果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E和B,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2.同时,坚果属于高能量食物。推荐每天摄入10克左右(果仁部分),如摄入超量,则应注意控制总能量摄入;

3.最好选用原味的坚果。因为加工过程中通常会带入较多的盐、糖和油脂,选购时应注意阅读营养标签;

4.可根据消费量选择独立小包装坚果,便于储存并控制每日摄入量。

选择肉类有讲究,鱼虾类禽类畜类

随着网购便利化和冷链物流的完善程度日趋提高,生鲜类食品在大家食材采购中的占比逐年提升。专家建议:选择和食用肉类,应注意种类和食用量。目前我国多数居民摄入畜肉较多,禽和鱼类较少,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影响较大。

1.“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这句俗话是很有道理的。鱼虾类脂肪含量低,且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禽类脂肪含量也较低,其脂肪酸组成也优于畜类脂肪;其次是畜类瘦肉,脂肪含量低,铁含量丰富;应控制肥肉摄入;

2.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畜禽肉和鱼虾均为40克至75克(一两左右);

3.春节期间聚餐多,应注意荤素搭配。摄入过多肉类(蛋白质),易造成代谢负担甚至导致高尿酸、痛风等症状;

4.冷冻肉类、水产长期储存会导致水分流失、口感变差,建议适量采购,不要囤积;

5.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果蔬新鲜又多彩,半斤水果一斤菜

某电视平台年货节上最畅销的10大类土特产:大米、海参、橙子、腊肠、燕窝、冻虾、苹果、蜂蜜、枸杞、车厘子,其中新鲜水果占三席。爱吃水果,还要会吃水果。专家提醒,虽然蔬菜、水果是节日必备,但我国居民蔬菜摄入量逐年下降,水果摄入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应注意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这几类蔬果的摄入:

1.成人每日摄入水果克至克(半斤左右),摄入蔬菜克至克(1斤左右),且建议种类多样化;

2.蔬菜中一半是深色蔬菜(深绿、红、橘红、紫红色等),如红彩椒、紫甘蓝、菠菜等;

3.喝果汁不如吃新鲜水果,果汁含糖量高,且丢失了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4.腌菜、酱菜不能替代新鲜蔬菜。从营养角度来看,腌菜和酱菜已经不属于蔬菜类别,且含有大量盐;

5.尽量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需馈赠或储存,应选择易于长期保存的种类。

谷物为主粗细配,杂豆、薯类不缺位

谁说现代人不爱吃主食?大数据显示,米面粮油等基础食物消费,一直在食品类年货消费中稳居第二,但消费者的选择升级表现明显,由过去的只认价格,到近两年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yy/12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