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今天只聊燕窝的历史,聊燕窝在中国的历史,以及燕窝被人们食用的历史。
中国人里谁是第一个去吃燕窝的?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说法,当年下西洋的时候,远洋的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于是就把船停在了马来群岛的荒岛处,发现食物短缺,焦急之中发现藏在悬崖峭壁上的燕窝,于是郑和命令部属采摘洗净之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十足,郑和就是第一个吃燕窝的中国人。
郑和郑和回国之后就把一些燕窝献给了明成祖,从此以后,这燕窝就成为了中国人进补的佳品。但是我们用理性去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这个船队,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立起来的大规模的远洋船队。
它是由两百多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的。这样一支船队出海的时候,没有料到可能会在海上遇见风浪吗?他怎么可能不带粮食?就算是粮食吃光了,郑和他怎么就知道这燕窝能吃?而且这燕窝不是像蘑菇似的,这东西是在悬崖峭壁上的,凭什么让已经饥肠辘辘的这些属下,爬到悬崖峭壁顶上去给你摘这东西吃,而且这东西凡是吃过燕窝的朋友,知道这东西它不解饿,我们退一万步讲,士兵们就是个个都是飞檐走壁的高手,每一个人都是陆小凤那个级别的,都是铁掌水上漂,都会凌波微步,都是燕子李三儿的传人。郑和船队有多少人?两万多人,你不得把那岛给吃秃了,光摘燕窝它能好使吗?而且燕窝这东西你以为摘下来就能吃吗?得挑毛,怎么想拿这东西充饥的,这不合乎逻辑。所以说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燕窝的人,这个真是非常好玩儿的一种法。
那么谁是第一个吃燕窝的中国人?这件事情今天来看,其实是没办法确定的。
传闻元代有一个人叫贾明,他有一本著作叫做《饮食须知》,在这里边就提到了燕窝,有这么一句话,燕窝味甘平、黑、黄,霉烂者有毒,贾明是大约公元一千两百六十九年出生,大约公元一千三百七十四年过世,简单算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人一百零五岁超级长寿,这么一个人写的关于吃燕窝的这个事儿,那肯定是有道理的,首先它长寿,这个燕窝肯定特别补,燕窝黄黑霉,烂者有毒,发霉了、烂了、发黑了、发黄了,有毒,不能吃,这是真理,但是仔细想一想,他生活的时候已经是元代了,元朝人不知道什么东西烂了不能吃吗?不知道什么东西发霉了不能吃吗?这用都说吗?这本书的自序里边就了,他写这书是参考了历代本草著作所写出来的。专门的学者研究过,结论是在他以前,没有人吃过燕窝。
燕窝他的著作是根据前人的本草著作所编撰的,而且在元代以前的那些著作里边没有关于燕窝的论述,于是有人推测这本书里关于燕窝的这种技术,有可能是在后世流传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误传,所以贾明他是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这事儿也不太准。
由此还是回到咱们之前的话题,谁是头一个吃的不知道了。就像神农尝百草,神农就是一个人吗?我总是想,这要是他运气不好,他吃的第一口就是有毒的,它又解不了,那可怎么办?又或者他没有那么倒霉,他吃的草药都不是特别有毒的,或者他都能解,那么他怎么又那么幸运,一直到死他都没吃到特别有毒的,这个就有一点太夸张了,看历史思考神农,我不是否定他的存在,我是从逻辑上来看,另外从历史技术上来看,这也许更像是一个族群,很多人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累积,把知识给传播下来了。
我们还是回来说关于燕窝到底是谁先吃的问题。首先关于有燕窝的这个记载的文献是能找得到的。
在明代有一个人叫做黄衷,他写了一本书叫《海语》,在这个书里边提到了燕窝,但因为这本书是一个传记性的文稿,而且现存的版本是他的后人增补的,所以这书里边的内容到底是不是他写的还是后人补上的,这个事儿暂时是没有办法考证的。
再往后,明代有一个人叫做王世懋,他写了一部《闵部书》,在这里提到了燕窝,可是这个书里边并没有吃燕窝,他只是提了现在比较确切的是在公元一五七三年到公元一六二零年间的一位叫做土本君郡的明朝人,他写了一本书叫《闽中海错疏》,在这里边他终于提到了关于燕窝的吃法,须刀去毛批片儿水洗净可用,这个和我们所理解的燕窝的处理方式就非常接近了。但是他后面还接了一句话,贵加赝品,意思是什么?就这东西它的价格非常的昂贵,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些资料给我们的提示,虽然并不能确定是谁先吃了第一口燕窝,但是我们却可以明确地看到,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很确切的关于食用燕窝的技术了。而郑和不管他是不是第一个吃的,他确实把燕窝带了回来。
明代有一个人叫张燮,生活在万历年间,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东西洋考》。卷七里边有这样一段,他是这么写的,燕窝每百斤,白者税银一两,忠者税银其前下者税银二钱。这是关于税收的记录。也就是最晚在明代的时候,人们吃燕窝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所以当燕窝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过来的时候,它才会有关于税收的明确的规定。
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燕窝的发展就更好了。菲律宾华侨史当中有这样写,据统计,从一七八六年到一八三零年,从马尼拉开出来的一百三十艘商船当中,有六十八艘开往苏路。有五十二艘装载大米和食糖运往苏禄的这两种货物的总值,有时一年就达两至三万比索。从苏禄运回的物品有海参、鱼翅、珍珠、贝、呃、蜂蜡,还有燕窝、中国瓷器、孟加拉纺织品,以及其他欧洲产品。其中以燕窝、海参为大宗,到一八零五年到一八三零年,从苏禄开往马尼拉的六十七艘商船当中,有四十九艘有燕窝,其中最多的一艘就装有一百担。而我们再去看清代关于燕窝的技术,其实就已经非常的详细了。
影视剧中提到的燕窝比如清朝的康熙年间有一个食谱叫做《调鼎集》,那里边就记载了几十种上席菜单,其中名列榜首的就是燕窝;红楼梦里边也有许多关于燕窝的技术,比如四十五回,每天早上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而《崇祯公祠注》里面也专门写叫了燕窝羹,说明崇祯皇帝也喜欢吃燕窝。
清代的《粤海关志》里边也写暹罗国土产有燕窝,嘉庆十四年祝寿进贡燕窝多少,这些都是这么记下来的。还有乾隆的御膳里边每天的主食,当中有许多都是靠燕窝来烹饪的。到了晚清的时候,这个燕窝已经成长成为一种盛销于长江下游和东南的商品。
其实很简单,他们有钱,吃得起,而北方通常是贵族消费,对这些人是有政治待遇的,他们是能够得到这种享受的特权阶层。于是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一穷二白的普通人,你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吃燕窝,这个恐怕也是常态。
燕窝我们在这儿多一两句题外话,到了现代,什么时候这燕窝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最主要是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香港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燕窝最大的销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新兴出很多的燕窝酒楼,那些都是高档的酒楼,顶级的菜品里边儿就包括着燕窝。那为什么是香港?因为在那个时候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又因为传统的中国人他就愿意吃这个,另外那些东南亚的国家和香港之间的交流也多,他们也想把燕窝卖出去,所以有市场。
燕窝挑毛现代燕窝为什么这么贵,因为一个是它的产量少,另外产起来极端的费劲。过去燕窝它是在悬崖峭壁顶上,摘它就费劲。还有一种说法,燕窝实际上是金丝燕以及同属燕类,用唾液和绒羽所凝结而筑成的窝巢,这是学术上的法。而这个金丝燕同属于雨燕科,根据资料记述,全世界已经发现的雨燕科一共有十八属八十种,我国有四属七种。在众多的语言当中能够被食用就是能够生产出可食用燕窝的三种金丝燕,分别是爪哇金丝燕、大金丝燕和瀑布雨燕,总得来就是稀少的意思,不仅仅于此。我去马来西亚旅游的时候,我曾经住过一个很偏僻的地方,那个地方附近只有一家宾馆。我住的当时是三楼,而整个四楼都是产出燕窝的地方,当地人称为燕屋,就是不让它在悬崖峭壁上去产燕窝,燕窝被采摘以后并不直接就能够卖出去,还需要手工的挑毛,挑毛这件事儿非常麻烦,首先得把燕窝弄湿,先把大的毛拿出来,再用放大镜、用直射灯、拿小镊子,人工手动把细小的绒毛一根儿一根儿的挑出来。我问过做这个工作的那个马来西亚的朋友,他们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最多能挑十多盏燕盏,这事儿非常费力,你看着很简单,但是他要求有极好的眼力,所以这些工人大多数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女孩儿,眼力好,体力也不错,就只有他们才能完成这些工作。在古代,恐怕工具没有那么好,也许更累。所以有人曾经说过吃燕窝其实吃的是人的经历,一点儿都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