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艺第26期

卷首语

沧海如旋,一卷一卷轰鸣;排浪似帆,一簇一簇向前。

天空爆裂,迸闪光与影的梦踪;地球蒸腾,燃烧血与灵的激愤。

海声,呼啸的海声,穿过岁月之境,撞响心灵之壁。

海涛,裹挟雷霆的海涛,闪耀魔幻的震撼,激扬船帆的魂魄。

精神的浓笔泼墨,生命的动感与油画,人类的交响乐之壮烈与铿锵音符,宇宙的大气凛然与磅礴诗篇。

哦,百看不厌,千吟不绝,万诵不倦。

飞翔真实,演绎浪漫,恢弘传奇。

我以沧桑之心,叩访你不朽的情感;我以执著步履,追寻你伟力的澎湃。

目录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

相熔钢满江红-战疫魔(朱雪峰书法)

高元兴战疫情,居家感怀二首

2

佟成权太仓为中国起锚

钱坤忠陪伴我的苏州河

3

非马双语短诗二首

祁冠忠格律诗四首

李琳观海赋

4

张涛故事里的航海(10)

5

游本凤读《海洋文艺》有感

---骆科伦三首海洋儿歌歌谱---

满江红?战疫魔(上)

(新韵)

相熔钢

子亥之交,升平乐,歌华舞绮。

倏忽间,新冠肆虐,汉中遭疫。

华夏同心闻令起,举国上下皆封闭。

汇中西、合异救疾民,施绝技。

中南海,凝国力。钟南山,聚仁气。

看神山崛起,方舱遍地。

对口扶灾多受益,一方有难八方济。

满中华,人性耀天伦,乾坤立。

《满江红》上书法朱雪峰

满江红?战疫魔(中)

(新韵)

相熔钢

抗疫英雄,八方赴、悬壶广济。

携医品,仁心精术,不遗余力。

天下为公援四海,中西合璧除疾疠。

怎想见、冰雪两重天,非如意。

自由重,难封闭。权贵重,贫翁弃。

看信仰已亡,灵魂安寄?

山姆人权如敝屣,西方民主难争气。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东风聚。

《满江红》中书法朱雪峰

满江红?战疫魔(下)

(新韵)

相熔钢

老大出山,频拂袖、翩然无忌。

转瞬间、疫情失控,晴天霹雳。

疾患百万期妙手,冤魂十万陪蝼蚁。

见失利、弃道义人伦,妖风祭。

黑锅甩,妇人气。钟馗借,黔驴技。

欲推责嫁祸,狡赖遮弊。

道有如椽千丈笔,魔高不过一尺戏。

看全球,重塑大格局,天之意。

《满江红》下书法朱雪峰

《迎客松》摄影胡效民

战疫情,居家感怀二首

高元兴

当下何之报?蜗居莫谓长。

三餐犹淡淡,五内总惶惶。

庚子国殇泪,病魔世纪狂。

廓清终可待,史策有评章。

坐卧居家久,抬头静四邻。

忧思盯电视,伤逝总揪心。

人命关天地,白衣更悲悯。

推窗千里外,日月见英魂。

注:防抗疫情,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居功至伟;但也有因此而染病牺牲者,每闻此,甚悲。

作者简介:

高元兴,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远海运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山海之间》《凝视大海》《迈步在沧海之上》《最忆是大海》等9部作品集。年3月、5月和6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午夜星河》三次制作专题节目,分别介绍其诗歌作品和散文诗作品。作品曾多次获奖。

《静水深流》摄影许国新

太仓,为中国启锚

佟成权

太仓,我来拜谒你了。

我没有带什么丰厚的礼物,只带来一腔澎湃的激情,带来一份诚挚的敬意,还带来一支礼赞的歌。

太仓,我在一部煌煌赫赫的中国航海史册中,读到了你金闪闪、沉甸甸的名字;我在大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征帆上,读到了你湛蓝色的故事。

我来太仓,是想寻觅你那澎湃的江涛。

驾车来到浏河口,两个江段、两处波涛在这里交汇,这是两个歌手的重唱,是两种旋律的交响。一段是长江,流到这里的长江,心胸阔朗,器宇轩昂,水波轻缓,潇洒儒雅,那是万里高歌长啸之后的一种成熟,一种自信,是流入茫茫大海之前的一份淡定,一份从容。另一段是浏河,它与上海黄浦江一道成为长江最后的支流。一条浏河,是连接太仓与长江母体的脐带。春花秋月,晨光夕照,孕育出、又分娩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太仓,进而又长成一个鱼肥稻熟的太仓,“六国码头”的太仓。正是这长江与浏河的阵阵涛声,培育了华夏民族灿烂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郑和下西洋大航海的理念。

我来太仓,是想摭拾你那翩然的帆影。

六百年前,这里曾有过七次征帆的大聚会。上千面白的帆,红的帆,棕色的帆;三角帆,梯形帆,方形帆,在江风的吹拂下高高扬起,列一道道浩大的帆之阵,布一盘盘雄壮的帆之棋,那是太仓向世界展开的一双双翅膀,是中国向世界展开的一双双翅膀。太仓,原来你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帆之都,舟之都,航海之都。密布的帆影之下,是刘家港“六国码头”林立的桅樯,是浏河镇造船厂忙碌的身影,是太仓铁锚仓通红的炉火。六百年过去了,帆影早已远去,它已化作江面上一片片斑驳的阳光,化作太仓城一面面飘扬的旗帜。

我来太仓,还想触摸你那远去的街市。

大明朝的航海重心在太仓,太仓的航海重心则在浏河镇。沿着河边的林荫道,和着波涛的韵律,驾车来到浏河镇。六百年前,大明朝的浏河镇,不是普通江南小镇,那是永乐盛世年间的贸易中心,那里是银烛的街市,红尘的街市,酒旗的街市,那也是歌的街市,梦的街市。想一想,两万七千名远航将士的聚集地,该聚集了多少喧嚣,多少忙碌:除了航海的军人,还有造船的工人,奔波的商人,耕作的农人,传播信息的文人,后勤供应的服务者;再想一想,那密集的商铺,林立的酒肆,飘扬的船旗,往来穿梭的舟船,该蕴藏了多少故事,又汇集了全世界多少财富,多少奇珍异宝。还要想一想,郑和七下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么远、这么长的航线,原来都是太仓浏河街的延伸。太仓,在你的浏河镇,原来有着全世界最长的一条街,有着最美丽、最宽广的一条街。

我来太仓,还想叩打你那洋溢着海洋文化的窗门。

六百年前,太仓曾是航海家的摇篮,是航海精英的聚集地。那里有大批航海经验丰富的“驾船民梢”,有许多远洋船舶需要的观测海上气象的船师,还有宋末明初就训练有术的大量水军官兵。太仓卫军士费信就曾三次随郑和船队下西洋,他撰写的《星槎胜览》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太仓卫副千户周闻自第三次下西洋开始,曾五次参加远航,且屡建战功。还有太仓医士郁震曾三次被招入郑和的远洋船队,成为一片片流动国土上的名医。《宣德实录》记载:“先用下西洋官军一万人,皆江南属卫,便于舟楫”。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不能不感到惊奇:一个小小的太仓,小小的浏河镇,为什么竟然撑起一个大中国海洋文明的世界,为什么能输送那么多的水手,那么多的航海家,那么多的远洋船长?远洋船长出身的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是饮着浏河水长大的浏河镇人,提起他的家乡不无自豪:“郑和下西洋对太仓及浏河镇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尽管政权与朝代更迭了几百年,但航海文化基因在太仓的民间始终存在。毕竟,中国航海最鼎盛时期是从太仓出发的”。

太仓,你为中国启锚,为中华民族的辉煌盛世启锚,为全世界的大航海时代启锚。

你真了不起啊,太仓!

你真了不起啊,浏河镇!

注:节选自佟成权航海文化散文集《海之思》

作者简介:

佟成权(东城),曾任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香港招商局集团研究部研究员,中远海运集团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年退休。出版《国际航运市场学》《当代香港航运》《海之思》等专著,散文、诗歌、杂文等数十篇刊登于大陆和香港各大报刊杂志。荣获年全国杂文征文星海杯大奖赛优胜奖,香港全球华人文学征文大奖赛三等奖。

《外滩源的花船》摄影许国新

陪伴我的苏州河

钱坤忠

我曾工作在万吨轮上,缓缓驶进过英国的泰晤士河,我也曾去国外接船,途经贝尔格莱德,徜徉在流经中欧十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游览过德国的莱茵河,憧憬过巴黎圣母院边的法国塞纳河,但是我最熟悉、心中最爱的是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因为她始终陪伴着我。

苏州河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光阴,尤其少年时期。每天我背着书包从浜北的大洋桥,穿过归化路桥(现改为昌化路桥),沿着苏州河边的宜昌路去申九小学上学。人们都是急匆匆赶路上班。苏州河两岸工厂林立,许多驳船停靠在桥堍下的安达纱厂,国棉二厂,福新面粉厂门口运载货物,十分繁忙。河道中间,不少小船也南往北来。放学后,我们有时就在河边玩耍,有时也会注视河水的涨退。那时苏州河水清澈见底,小鱼游来游去,夏天还有许多青年人在此游泳。

记得有一年初冬一个黄昏,西北风劲吹,父亲和我一起在归化路桥边捉过蟹。父亲拿手电筒照着躱在木桩上的蟹,一动也不动。父亲用手一抓,就往岸上扔,我急忙用脚踩住,父亲再把它装入木桶内。一个晚上居然就能捉到十几只清水大闸蟹。

我与苏州河很有缘。在晋元中学上高中时仍在苏州河武宁路桥边。那时的河水渐渐由清变浊,由黑变臭。我去北京上大学,离开上海有七年之多,有缘的是我的家已搬到新闸桥旁的成都北路,离苏州河近在咫尺,一步之遥。在回上海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我一直生活在苏州河边。河水的臭味随风飘到弄堂里。直到建造南北高架,我家被拆迁才离开苏州河边。

苏州河之名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部分外国冒险家由上海乘船,沿河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一般来说是指从市区北新泾到外白渡桥这段称为苏州河。全长42公里,河上共有31座各种各样桥。

早期的苏州河曾经是宁静的田园风光。有清澈的水波,飘动的浮萍,还有游动的鱼虾。曾几何时,由于工业排放物的污染,使得苏州河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了沿河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上海的形象。苏州河和黄浦江从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上海。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面镜子,她的清与浊都准确而又细致地显示出上海的进退与荣衰。蜿蜒绵长的苏州河水恰似缓慢博动的历史脉络,于波涛中,目击这座东方都市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政府为了彻底改变苏州河脏乱臭的面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从年起,河水逐渐变清。河里出现了绿萍,鱼虾,龟类等水生植物。现在苏州河水脉悠悠,洁净水面,波光粼粼。两岸垂柳,婆娑起舞。缤纷鲜花,飘香四溢。长长的绿化带,郁郁葱葱。文化雕塑,休闲廊架,滨水绿地,亲水平台,成了苏州河新的美丽景观。政府将江南的建筑样式,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特色文化和人文风情融合在一起,打响“苏河十八弯”文化品牌,使苏州河建设与滨水文化元素相协调,提升亲水空间品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公共环境。

站在苏州河畔,我内心五味杂陈。苏州河承载着上海人民的血汗和故事,还夹杂着我们曾经的失望和期待。如今我们看到了它曾经的风姿,品味到她曾经的风韵,感觉到她经过岁月的沉淀,满载悲和喜的记忆,跌宕起伏,心中是一片美丽的涟漪。

作者简介:

钱坤忠,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经济师,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会员。年与雷海合编《航海英语应用文指南》,与人合译《双螺旋》,在许多报纸杂志发表文章,近几年四次获得全国诗歌大赛金奖和一等奖,年出版诗歌散文集《情怀》。

《月是故乡明》国画黄永玉

乘浪(外一首)

──夏威夷游记之四

非马

一次又一次

乘浪的孩子

奋力攀上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海

那高高拱起的背脊

去瞻望

流浪不归的

一朵

RIDINGTHEWAVES

overandover

thewave-ridingboy

strugglestoclimb

thehigh-risingbackoftheocean

andlookforacloud

thatrovesabovethehorizon

雾来时

港正睡着

噩梦的怪兽用湿漉漉的舌舔她

醒来却发现世界正在流泪

目送走一个出远门的浪子

她想为什么我要是南方的不冻港

HARBOR

theharborwasasleep

whenthefogmovedin

thestrangebeastinhernightmare

lickedherwithitswettongue

shewoketofindtheworldweeping

watchinghelplesslythedeparture

ofaroamingson

shewonderswhy

shehastobeasouthernport

thatneverfreezes

作者简介:

非马,美国华裔诗人,英文名WilliamMarr,现居芝加哥。曾任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个人网站《非马艺术世界》展示其文学及艺术作品,本人已出版23本中英文诗集,7本译诗集,以及3本散文集,大量诗作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并被收入中国大陆、台湾、英国及德国等地的教科书。

《海上落日》摄影许国新

格律诗四首

祁冠忠

五绝夜泊

夜泊福姜沙,风平无浪花。

不知云里月,何日照归槎。

注:福姜沙是长江航行中的一段水域,其航道狭窄又浅。

七绝出航

凭栏俯海水云天,风拂旌扬鸥鹭翩。

船后浪花连古埠,出津忍看万家烟。

注:上海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开埠。埠指埠头,俗称码头。

五律除夕夜

独坐意何真,寒灯陪客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海上多风浪,船中伴苦辛。

两冬航境外,明日又迎春。

七律月夜行船

满船明月色溶溶,绿水无波夜气冲。

灯影相随山影动,机声共与浪声融。

啼猿早断清江岸,宿鸟时鸣野树丛。

数点航标光引路,忽闻风送鼓楼钟。

作者简介:

祁冠忠,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枫林诗词社、建设诗词社副秘书长。部队复员到上海海运管理局,长期从事宣传、船舶政工和基层公司党委工作,于年退休。著有海上文集《蓝色的记忆》和诗集《碧波千里长相忆》等。

《婴戏图》工笔画任率英

(由画家学生黄颖拍摄)

观海赋

李琳

泱泱大千,十分世界;浩浩碧海,据其余七。自盘古开天,百川入海,万物滋育,周而复往,生灵永续,蓬勃不息。己亥孟夏,临南海之滨,睹惊涛拍岸如万马齐奔之势,不由慨叹海之雄浑伟力,厚积薄发、动须相应,存于意气磅礴之下,隐于峥嵘捭阖之中。谨作《观海赋》以记之。

海之博大焉,泛汇溪流,广纳百川,朗朗乾坤,莽莽苍穹,凝中流之气,聚砥柱之力,星辰灿烂,浩瀚万邦;

海之坚韧焉,无畏艰途,行其正道,迢迢天汉,熠熠生辉,逐汹涌浊浪,越澎湃险波,百折不挠,跌宕壮阔;

海之情深焉,横无际涯,浑然相融,苍苍浩渺,滚滚奔腾,孤帆送远影,静水载舟乘,云烟轻漾,霁月长空;

海之慈悲焉,兼达天下,普济四方,澹澹碧水,粼粼洪光,润泽华夏岸,旁通异域疆,惊涛骇浪,激流咏唱。

奋楫别嶕峣,鞞鼓旌帆飘。蹙浪千般竞,跃波百灵朝。号笛声初转,荡激影共摇。欲为乘槎客,碧水共青霄。物换星移,参横斗转,向海而歌,人生几何!今之我辈,当以海之伟力相鞭策,学汇百川,德济四海,只争朝夕,初心永铭,韶光不负,拳拳服膺,勇毅奋进,砥砺笃行!

方寸心灵,可容沧海

——李琳《观海赋》赏读

吕鲁凯

李琳的赋文,我是比较欣赏的。作为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还能把握这种文体的写作技能了。特别是作为女性作家,能在一夜之间把玩出一篇气势恢宏的辞赋文章的,更是少之又少!

文中写道,作者伫立于南海之滨,远眺大海,近闻浪吼,眼见得:万里波涛浩浩荡荡,铁舰白帆自由驱驰。蓝天下,鸥鸟翻腾于浪尖,沙洲边,飞舟跃挪于涛谷。此刻,作家的內心不禁也跟着怦然而动。于是情随波涌,气突于胸,脱口吟诵出这篇《观海赋》。

全文气势不凡,视界开阔,时空浩瀚,充满着画面动感和精神气场。赋文先说明,海洋的浩大本是由各路细流捧场和成就,百川汇聚,江河际会。海洋同样也不嫌其微弱,不拒其量贫,于是百川入海,万物滋育,周而复往,生灵永续。其中,说大海之伟力“存于意气磅礴之下,隐于峥嵘捭阖之中”堪称佳句!

进入正文后,作者从四个方面来颂扬海洋。一曰海之浩阔无边。二曰海之坚韧不变。三曰海之情深意长。四曰海之仁义慈良。说实话,从后两个视角来看大海,说大海有情,说大海慈善,是不多见的,但作者却可以用自已的眼光来为海洋正名,来重新诠释海洋,确是很有新意,很有新鲜感!

赋文最后把文意收回到眼前,将情绪的聚焦点归拢到时代,收拢到海大学子未来的青春归宿上。赋中道:物换星移,参横斗转,向海而歌,人生几何!今之我辈,当以海之伟力相鞭策,学汇百川,德济四海,只争朝夕,初心永铭,韶光不负,拳拳服膺,勇毅奋进,砥砺笃行!其赋文的立意马上突显出来!也是千回百转而入海,入时代之海!

该赋的文学特点还是在语言上,全文以四字句式为主,营造出一种进行曲式的音乐节奏感,雄壮、铿锵、坚实、明快!其实,四字句式一气贯之于全文是有难度的,现代人除了现成的四字成语外,绝大多数需要凭借自身的词汇储备量来组织。其中很多地方还要注意字与词的对偶对仗和音节的和谐,间或还要配之于五字句式来调整节奏的变化,整首赋感觉是一首可以吟唱出来的豪放之歌。其中有不少句子都是非常出彩的!

我以前说过,赋这种文体自西汉流行以来,大都是文人墨客们在官场盛事庆典中的唱合应酬之作,其中有一部分作为传统经典流传下来了。由于辞赋用词过于典雅华丽,奇深古奥,行文铺陈也是讲究繁复叠杂。所以到了宋代,辞赋文体自然受到主张以散体文表达思想观点的欧阳修等古文运动派的抵制,因此逐渐脱离实用而走向国家官场,成为一种盛事礼仪性的文本。打个比方,就象我们今天的三军仪仗队的礼仪,虽不适合用于军事战争,但对于国家来说,却不能没有。同样,赋文的写作,对于我们开展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简介:

李琳,女,中远海运散运任职总经理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荣获年中远集团“中远情、报国心、强企志—中远青年学习吴大观同志演讲比赛”特等奖,年天津市“高举团旗跟党走”庆祝建团90周年原创诗歌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年中散集团“服务协同争先进,展现青春好风采”主题演讲比赛书面材料优秀奖。

赏读作者简介:

吕鲁凯(晨钟暮鼓),高级记者。多年从事新闻和企业文化研究及宣传工作,专注于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研究和实践。曾于全国多家刊物和媒体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文学评论作品。现在上海从事红色文化与历史研究,并出版专著多种。

《大沽口灯塔》摄影许国新

故事里的航海

小说连载

十海盗餐厅的“自助餐”

张涛

谢天谢地,“卡塔琳娜”号经过四十八小时的拼搏,终于驶出了号称“海员坟墓”的比斯开湾风景区。

“卡塔琳娜”号以西班牙著名女海盗卡塔琳娜命名,船员多数来自西班牙。

英文中的海盗一词来源希腊语。希腊语中海盗被定义为:攻击或企图攻击船只的武装强盗。船上大厨罗西对刚上船不久的中国水手康辉说:“其实历史上,海盗最猖獗的地方不是意大利,而是西班牙。”

大厨罗西是意大利热那亚人。热那亚是航海家的摇篮,罗西也出生于海员世家,还烧得一手好菜。船员为把他与足球皇帝罗西区别,都称他“海上罗西”。

“海上罗西”与康辉都喜欢听海上故事,久而久之,俩人成了好朋友。

“卡塔琳娜”号驶出比斯开湾后,“海上罗西”为犒劳大伙,特意烹调了两道与航海有关的菜肴和甜点:“海上意大利牛肉”和“比斯开湾饼干”。

比斯开湾饼干,康辉在上“卡塔琳娜”号前已听人介绍过:大约一百年前,一艘名叫“环大西洋”号的货轮在比斯开湾遇上风暴,不幸被巨浪掀翻在海里,最后被冲到一座荒岛的岸边。船上幸存者逃到荒岛后,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他们突然想到船舱里还有面粉和奶酪,于是他们设法潜回船舱找到救命的“宝贝”。不料,面粉和奶酪已被海水浸湿变成了面糊。他们只好将这些面糊摆在岛上礁石上,用阳光烘烤。没想到,这些经过太阳烘烤的甜食,味道十分香脆可口。这些甜食救了他们的命。

这道甜食立刻风靡欧洲。由于发源地在比斯开湾,大家都叫它“比斯开湾饼干”,这道饼干成了饼干的“祖先”。

康辉未听说过“海上意大利牛肉”的故事。吃过午餐,利用休息的时间,康辉找到了“海上罗西”。

“海上罗西”向他讲了这段美食的奇特来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巡洋舰常常游弋在大西洋海域,阻截偷袭盟军的运输船队,屡创奇功,享有“海上尖刀”的美誉。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夜,在海上巡逻多日的“海豚”号的食物材料几乎消耗殆尽。

恰巧,炊事兵在冷藏箱内意外发现一块牛肉。

欣喜若狂的炊事员,按照传统烹调方法把牛肉放进锅里加热。这时,炊事员发现厨房的淡水已经耗完,慌忙中他把一小桶啤酒倒进锅中救急。谁知,啤酒烹调出的牛肉不仅色泽鲜艳,而且肉嫩而滑、汤鲜而稠,色味俱佳,水兵们赞不绝口。

不久,这道在海上意外发明的佳肴,由海上传入陆地。不仅在欧洲的餐馆颇有名气,甚至在东方的国宴上也有一席之地。

“当你吃这些航海美食时,可不要忘记航海对人类的贡献!”说到这里,“海上罗西”哈哈大笑,“海盗餐馆的自助餐更有趣、味更棒。不过对不起,准备晚餐的时间到了。”

康辉为了继续听“海盗餐馆自助餐”的故事,主动来到厨房帮厨。

就在这时,船上接到来自公司的调度通知:船在法国装卸完货,直航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装货。

“海上罗西”高兴地哼起了歌儿。

巴塞罗那是“海上罗西”的老家,位于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上,是西班牙的主要港口。这里有许多奇特的餐馆,特别是“海盗餐馆”。

“海上罗西”决定等到港后带康辉品尝“海盗餐馆”的美食时,再掀开“海盗餐馆自助餐”的秘密。

“卡塔琳娜”号靠上码头,正巧碰上“复活节”。按当地风俗习惯,“复活节”及节后一周人们都不工作。街上的商场和酒吧生意十分火爆。

“海上罗西”带领康辉来到海边一座以著名海盗命名的餐厅。

餐厅的布置十分奇特:前厅摆着一艘海盗船的模型,四周墙壁上悬挂着海盗的盔甲、长矛、腰刀……长条的餐桌上,各式各样的器皿里摆放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甜点和菜肴,令人眼花缭乱。

这种场合,康辉还是第一次见到。

“海上罗西”边在条桌前挑选菜肴边说:“这里的甜点和菜肴除时令菜外,大多数是当年海盗喜欢的食品。”

这时,康辉发现盛装食品的器皿,除了陶瓷、木桶外,还有贝壳制作的碗和盘子:“真是太有趣了!”

“这是海盗当时生活条件决定的。海盗除了在海上打劫外,还不时地在海上捕捞。”“海上罗西”说,“如果能捕到大鲸鱼,鲸鱼油的价值堪比黄金!”

俩人边吃边谈,不觉已经酒足饭饱。

康辉却一直惦记着“海盗餐厅自助餐”的故事:“自助餐的故事还没讲呢!”这时,一位身着海盗服装的侍者走了过来,康辉因为要买单,连忙拿出钱包,却被“海上罗西”制止了:“今天我买单,不过,按这里规定要‘抓彩’。”

说着,侍者捧来一只桶,里面封装着有关海盗知识的问答题。如果顾客答对了,饭菜价格可以打折。

还未等康辉反应过来,“海上罗西”已从桶里掏出一张纸签。“海上罗西”打开一看,哈哈大笑:“五折打定了!”

纸签上的题目是:自助餐与海盗的关系?

真是太巧了,这个故事正是康辉想知道的。“海上罗西”不费吹灰之力,给了康辉一个满意的答案。

自助餐是现代世界各国人们喜欢的一种用餐方式,省略了许多点菜的麻烦、配菜的心思和礼让的虚荣,更主要的是经济实惠。人们只要出一个价钱,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尝尽各式美食。

自助餐起源于8至11世纪海盗十分兴盛的时期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那时的海盗每当有所猎获,就由海盗头领出面,大宴群盗,以示庆贺。但是,海盗们多数不熟悉不习惯西餐的繁文缛节,觉得十分别扭。于是生性豪放的海盗们独出心裁,发明了在这种自己到餐桌上,自选自取食品的方式。

这就是海盗们发明的最早“自助餐”。

后来,西餐馆老板将这种用餐方法进行了规范,丰富了食品的内容和品种,便成了今日的自助餐。

“所以,说海盗是‘自助餐’的发明者一点也不过分,”“海盗罗西”最后说,“航海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海上罗西”的回答,不仅使餐费打了折,还使康辉知道了自助餐的来历。回航的路上,康辉兴奋地说:“航海给人带来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我一定珍惜这个职业,做一名合格的远洋水手。”

作者简介:

张涛,远洋船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一带一路”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出版了《我们都是无产者》《小海螺》《船长和黄金》《沧海横流》等多部反映海员生活的小说、戏剧和报告文学。年科普读物《路娃航海记》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特别贡献奖;年后先后出版了《海上天方夜谭》《纸上风暴》《有故事的魔岛》《冰山里的船长》《大海的见证》《舌尖上的航海》等多部作品,《我们都是无产者》、《海上天方夜谭》被评为国家优秀作品,有的被选入大学教材;目前正在撰写《海上西游记》《魔岛消失前的日子》《海底一千零一夜》海上三部曲。

《江水清》摄影邬缨

读《海洋文艺》有感

游本凤

“我们看海去!”《城南旧事》里英子稚嫩的童音一直在耳边回响。曾经向往那一片湛蓝深邃、五彩斑斓的大海。海风轻轻吹,海浪轻轻摇。远眺大海中起伏的岛礁,那是一群在大海里蹦跳的孩子。遥看天际处高耸的灯塔,那是一盏指引船舶航向的明灯。

带着对大海的美好印象,诵读一期期《海洋文艺》,犹如徜徉在梦幻般的“艺海”里,呼吸着海的空气,品尝着海的味道。不由发自内心点赞:真好!

年6月1日

注: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航天专家,钱学森图书馆高级顾问。

《飞鱼》何德林词骆科伦曲

《珊瑚》何德林词骆科伦曲

《会分身的海参》何德林词骆科伦曲

注:骆科伦老师读到第25期中何德林老师的三首海洋儿歌,马上谱曲并投稿,此处刊出以最快速度与读者见面。

曲作者简介:

骆科伦,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从事业余词曲创作近三十年,获各级各类征歌奖40余项,目前已在《儿童音乐》《中国乐坛》《音乐天地》《陕南音乐》等各级刊物发行歌曲数十首,10余首作品在省、市、县级电视台展播。

名誉主任:汪满明、高元兴

主任:吴锦祥

委员:于成安、张涛、童孟侯

桑史良、胡月祥、陈莉

社长:许国新

总编:吴彦红

本期编辑:许国新

本期校勘:卢启汉、王德章

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

上海分会主办

扫描上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tz/5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