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一突厥从哪里来,造反与被造反,生产力

突厥,是从柔然体内钻出来的,看过《异形》电影吧,跟那里的剧情很像,破胸而出。

柔然跟北魏打了那么久,战争过程都被北魏人民谱上歌词到处传唱(《木兰辞》当时是流行乐,开演唱会的时候会唱),几乎一夜之间就被内部崛起的突厥人给灭了。下图就是柔然巅峰时候的造型:

柔然跟突厥到底什么

柔然汉国是由紧密围绕在鲜卑人周围的草原各族群众组成的,类似于奴隶制和“贵族共和”的一个混合体。体制内有两伙人,一伙是自家人,也就是柔然上层和盟友,大家一起吃肉,类似蒋光头的中央军嫡系。另外一伙是后来征服然后入伙的其他部落,就给人家当杂牌或者干脆当奴隶了。柔然是个大共同体,版图从海参崴一直到哈萨克斯坦那一带,汗国中包括蒙古人的前身室韦人、《天龙八部》里乔峰他们的契丹人、铁勒人,甚至包括大量的波斯白人(新疆那一带一直有白人)。

柔然对汗国内部的部分部落压迫的特别厉害,在”突厥山”这个地方住的一群给柔然打铁的奴隶终于不堪忍受、起兵造反,没想到异常顺利,迅速灭掉了柔然上层,打趴下了几个柔然的拥护者,其他的部落纷纷表示:“李菊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今后你是老大了。

这样,突厥人变成草原新的主人,整个草原改姓突厥。当然了,投奔有先后,最先倒向突厥的部落成了新贵族,其他的都是奴隶性质、处于被剥削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在大环境、或者是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政权更替改变不了政权形式。

突厥与北周和隋死磕

突厥崛起的时间差不多是北周灭北齐那段时间,没咋听说过“北周”?没听说过也正常,这个朝代存在感不强。事实上一段历史想让大家传颂,一个必要条件是得有人把它的事迹改编成畅销书,变成大IP,比如很多人从电视剧里了解了清宫,从三国演义里了解了三国,从明朝那些事了解了明朝,而关于北周没啥畅销的作品,确实说不出啥来。

不过大家知道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吧?他就是北周末代皇帝他老丈人,相当于老丈人踢开女婿当上了皇帝,我们前文讲“关陇集团”的时候说到了,这次改朝换代相当于换了一个“部长会议主席”,整个交接过程宁静而祥和,以至于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人了。

所以突厥人那些年就忙了一件事,打劫北周和隋朝,北周比较温和,不大敢惹突厥,和气生财,每年给突厥点钱,交了保护费大家一起过日子。但是隋朝感觉自己比较壮了,而且看突厥不爽很久了,建国总共39年,跟突厥打了四次战役共23年,可以说是真爱了,双方在河北山西甘肃那一带打的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大家注意下,此时隋朝主要是在山里和突厥人死磕,因为在大山里游牧部落的骑兵没法随意绕道迂回,地形可以弥补中原步兵的不足。

但是我们说,草原政权是一个松散的黑社会,大家认某一个部落做领导,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跟着他有肉吃,如果达不成这个目的,非常容易崩溃。而中原王朝不管胜负,只要土地在,就有稳定收入,打输就打输了,比如宋朝,对外战争就跟我国股民炒股似的,士兵就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基本没赢过,照样鬼混了小三百年。

在隋朝和突厥的“二次战役”中,突厥大败,其中一个部落群为了不至于空手而归,竟然打劫了突厥自己人,这种情况其实东西方都不罕见,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也打劫过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尽管常见,但不代表能忍啊,突厥随后分裂,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造型是这样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突厥主要是在新疆哈萨克斯坦那一带,威胁中原的,主要是东突厥。

(三)补充个知识点,大运河

唐朝继承隋朝产业后,非常欣慰地发现隋朝把自己的死敌也继承给他了,不过隋朝还遗传了一些好东西给大唐,比如国家底子很厚,全国修了大量的粮仓,而且都是满的。更神奇的是修完了大运河。史学界一般认为唐朝的大爆发跟隋朝的前期准备工作息息相关。这里就有个问题,隋朝花那么大的力气修运河干嘛?

这跟我国的地理特色有关,到隋朝的时候,中国北方兵强马壮,但是粮食严重不足,尤其是突厥南下的那二十年,北方长期维持着几十万人脱产戍边,在上千公里的北方战线各个关口上准备迎接突厥铁骑,同时修工事,做战备。这些人自然处于持续消耗的状态,如果隋朝和突厥的战事变成百年战争(这个并不是危言耸听,唐朝和游牧民族的战争基本没断过),就算没被蛮族灭掉,中原也会因为粮食供应不济把自己拖死。

而此时南方经过五胡十六国那些年的大发展,经济已经起来了,粮食产量大,自然有余粮供应北方,而且还有个特点,北方军人们非常能打,南方比较弱,而且我们说了,中国严重依赖山西河北北方的山脉,如果北方被突破,南方就得去淮河防线设防,如果淮河防线被攻破,南方也跟着就完蛋了,所以我国一直都是个统一的整体,北方负责抵抗游牧部落南下,南方在后边奶。一旦北方防线被突破,不出意外南方人民也得在家把脖子洗干净等着被砍了。

所以修大运河这事不是杨广自己的主意,他爹就在筹划,而且隋朝自从建国就一直在北方跟突厥作战,这场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消耗,突厥这种不需要后勤的政权都被打分裂了,想想就知道隋朝承担了多大的压力。所以杨广不惜代价搞运河,原因也就在这儿。

突厥与唐朝的对峙

隋朝修运河、征高丽,人民压力太大,天下大乱的时候,东突厥机灵一动智慧的火花一闪现,竟然有模有样学习后来的英国,在中原搞“离岸平衡手”,扶持傀儡政权,想让中原一直乱下去,先后支持过刘武周梁师都等人,甚至李唐他们家也受过突厥的支持,一开始玩的挺溜,哪成想人家关陇贵族迅速完成配股,没几年天下就被扫平了。

突厥人感觉智商受到侮辱,亲自出手,带着二十万草原骑兵大举南下杀至长安城下渭水河畔,李世民亲自带兵去河边,当面指责突厥人寡廉鲜耻一点信用都没,现在已经不知道啥原因,突厥人竟然灰溜溜的撤了,当然肯定不是良心发现要重新做人,很可能觉得唐朝有防备,达不到突袭效果,对战局没把握,担心战败之后东突厥再分裂一次,赶紧要了点钱跑了。

但是这事没完,唐朝这样霸气的大一统朝代不可能忍着脑门上悬着一把刀,正如秦始皇忍不了匈奴人,毛主席忍不了美国人,宋太宗也忍不了契丹人一样(可惜宋朝太虚了,建国初期30万宋兵跟契丹骑兵在北京这一带开了一仗,竟然打输了,宋太祖和宋太宗在开国皇帝里算比较虚的,要不是押韵,“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里的宋祖就被改成明太祖了)。

渭河对峙之后,为了防止突厥人再次兵临城下,唐朝的整个国家被动员起来,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军事学院也搞了起来,几十万唐军进驻山西河北北方防线,一边训练一边清扫突厥人的战略据点。

东突厥的分裂和灭亡

就在此时,突厥人自己出事了。

我们前文说过,突厥国内首先是个松散联盟,其次是奴隶制,整体造型跟它灭掉的柔然一毛一样,所以也没能避免了柔然的命运,在东突厥二十万精兵南下直逼长安城的时候,突厥大后方有部落起来打响了武装反抗突厥暴动的第一枪,谁?回纥和薛延陀。

回纥我们知道,就是后来我国维吾尔族的几个直系祖先中的一个。那薛延陀是个什么东东?薛延陀和回纥是一样的,都是铁勒人,啥?没听说过“铁勒”?其实铁勒就是匈奴的一支(匈奴也是个大集合),汉朝不是把“匈奴”这个副本给刷爆了嘛,一部分匈奴搬入长城,定居在山西,一部分溜达去了西边,还有一部分继续在草原上流浪,铁勒就是众多“溜达族”中的一个,“铁勒”这个概念范围特别大,严格意义上讲,突厥人自己也是铁勒人,但是当上了赵家人,为了标榜自己不一样,自己称自己为“突厥”,其他的二等公民叫铁勒。

咱们再说薛延陀,薛延陀是两个新疆那一带的“铁勒部”游牧部落“薛部”和“延陀部”合并后重组的一个部落,他俩合起来就是“薛延陀”,没听说过这种玩法?英国的全名不就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嘛,一听就是好几伙人组的。

造反的队伍已经拉起来了,薛延陀的势力大,整个造反集团就叫“薛延陀”,公开叫板突厥,大唐消息非常灵通,赶紧联系薛延陀,对它进行了认证,承认他是草原上唯一合法政府,薛延陀受到鼓舞,表示要积极进取,武装保卫革命成果。到此时为止,横跨上千公里的统一战线已经达成,对突厥形成了包抄之势。突厥作为一个要面子的老牌帝国主义,能忍的了?当然不能忍啊,暴力是他们唯一听得懂的语言,赶紧发兵围剿薛延陀,但是新建国的薛延陀士气正旺,连续击破东突厥多次围剿,这下轮东突厥傻眼了,格局一下变成这样了:

而且祸不单行,就在突厥人一筹莫展之际,雪上加霜的“霜”来了,唐朝突然发动袭击,李靖和李世勣带领近十万唐军精锐在山西大同一带出长城,对东突厥发起了大决战,唐朝精锐部队在草原向导的带领下,直取突厥核心,突厥主力大败,背后有薛延陀,前边有唐军,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了,只好投降。

自此,东突厥灭亡,小弟们四散奔逃,有的去投靠薛延陀了,但是绝大部分突厥皇族都投奔了大唐,还有一部分不知道哪去了,反正蒙古高原那么大,藏起来鬼都找不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jb/13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