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喂饭一定要离孩子嘴10厘米,家长们

  

“我的孩子一天一个海参!”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如此标榜自己有多疼孩子,岂不知,有多少孩子因此而营养过剩;还有的孩子,一发烧就给打吊瓶,曾见过一个才出生25天的新生儿因咳嗽已打了20天抗生素!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父亲,我想在此分享一些育儿保健体会,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本文作者王海泉,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吃饭十厘米理论

医生老爸的体会就是,粗放式喂养好。我楼下一个小孩看起来一岁多,而实际上快3岁了,家长说,孩子不爱吃饭,每次都要喂两个小时。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曾看过小猪出生过程,小猪一般一窝有十几头,生下来后,小猪会颤颤巍巍地以最短距离,找到母亲的乳头去吸奶。这是一种本能,而吃饭和吃奶一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生理反应。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若是你想吃一样东西,慢慢去吃,慢慢去品,就会很香。而如果旁边三个人轮着向你嘴里塞,你就吃不出香来了。

孩子也是如此。这一口还没咽下去,下一口又塞上了。这样的话,孩子能觉得很香吗?吸收能好吗?吸收不好,下一顿还想吃吗?长此以来,他的食欲就这样慢慢被消磨掉了。

我有个建议,就是喂饭时,一定不能喂到孩子嘴里边,尤其不能塞进去。喂的时候,一定要停到离孩子嘴十厘米的距离。

无论多大的孩子,坐还是站,他想吃时,十厘米距离,一探身子,就能够得着。而且,有了这十厘米的距离,当孩子看到,反应过来,这期间有零点几秒时间,这时他的唾液腺,胃液及一些消化酶,都瞬间分泌出来,他嚼起来也香,消化得也好,吸收得也好。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就「定型」了,所以3岁、7岁、10岁不但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才艺班也补不回来!想要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点上,就要好好把握这三个黄金时期,从小锻炼孩子的大脑潜能!

一、0岁~3岁:发展大脑本能

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而要打造长大以后也很活跃的大脑基础,重点就在训练脑神经细胞具备最基本的本能。

3岁之前的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也会让幼儿的大脑出现各种特征,例如:想竞争,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姊妹等周围人们的同伴。

比方说,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讲完后却毫无动静,不妨改说:「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快!」孩子听了就会开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却依旧慢吞吞,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孩子就会产生斗志往前跑。这些都是生存本能产生了想竞争的特性后,进一步引发的反应。此外,儿童虽然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太多知识,对于学一点点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锻炼脑神经细胞的本能,就要善用这类「想要」的特性,妈妈在成为同伴的同时,也累积一起「竞争」或是「多了解一点」的体验。

0岁~3岁这个阶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着孩子有没有会做很多事?或是有没有比别人强?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抱着愉快的心情对话,并且经常夸奖孩子。

二、3岁~7岁:戒除大脑坏习惯

「待会再做」这句话代表的是「并不想做」的心情。换句话说,老爱讲「等一下」的小孩,大脑没办法培养主动想做的心情,就不会启动自我酬偿系统;自我酬偿系统不作用,思考力和记忆力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加上没有贯彻到底的企图心,最后会变成一事无成的脑袋。

当孩子说出「等一下」时,先想想为什么孩子不想马上去做。若是因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说:因为正在打电玩,所以听到要收拾房间就回答「待会再做」,这种状况下,可以问孩子:「现在赶快收拾,吃完饭就可以尽情打电动,你觉得先做哪件事比较好呢?」这种因应方式就是促进自我酬偿系统作用启动,让孩子主动说出:「我现在先整理。」

此外,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整理房间,不妨花点心思设计出类似比赛的方式,和孩子同乐,以去除「讨厌」这种情绪为先决条件。总之,请仔细观察孩子,并且妥善引导,别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习惯。

3岁~7岁适度进行「修剪」,彻底打好脑神经传导回路网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并不是教授知识与技巧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把目标放在扎稳基础,打造念书和运动都能兼顾的大脑,将心力放在改掉影响锻炼大脑功能、本能及心的「脑部坏习惯」。

三、7岁~10岁:培养大脑的主动好习惯

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总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必须妥善指引一条明路,而主要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比方说,如果孩子不擅长自然科,父母光说「自然科要多用功一点!」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啊」,这样还是没办法激发孩子的动力。不如改用这种方式:「妈妈小时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几次下来之后,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来想怎么办呢?」

话说到这里后,明白地把答案说给孩子听也无所谓。或者可提出两种方式,问孩子「你想选哪一种?」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也要这样!」「我会这么做!」如果想让孩子也思考解决方法,就说:「说不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说吧!你是妈妈的小孩,一定想得出好办法。」试着用这种提议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等到孩子努力想出来之后,别忘了大力称赞:「真不愧是妈妈的小孩!」借由这种方式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

7岁~10岁之后的大脑潜能锻炼重点,在于运用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要提升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妥善引导孩子的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

扩散给身边的家长们!

(中山发布编辑部,来源健康时报、佛山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jb/5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