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松柏
01
童年的时候,鹿鸣春饭馆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文革“破四旧”风暴了。年8月中旬,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校通知全市统一行动,上街参观“破四旧”运动。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人手里拿着一面小三角旗,呼着口号,第一站参观的就是鹿鸣春饭馆。只见饭馆正门三角面门脸上,一群红卫兵手持铁锤、大钢钎在打砸鹿鸣春饭馆的字。三角面门脸上的馆名是用水泥堆塑上去的。在馆名的上方还有一幅图案,两只小鹿相对而立,昂首挺胸,目视上方,上方是一个商代的爵杯,这是商代贵族仕大夫宴饮食用的酒具。红卫兵在上门轮锤乒乓地砸,门口台阶上站着一位身穿黄军装的女红卫兵,手持一个大喇叭在演讲,“同志们,革命的战友们,红卫兵小将们,鹿鸣春饭馆的名字,充满了封资修的反动味道,是一个臭流氓的名字,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允许这样的名字存在!它不知毒害了我们多少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今天我们红卫兵走上街头,彻底砸烂这个名字,并用红旗食堂重新命名,大家同意不?”说到此时,下面掌声雷动,欢呼声和口号声此起彼伏。
我们也不知道鹿鸣春三个字触犯了哪条天规,只是跟着喊,搞不懂的是鹿鸣春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怎么还与臭流氓联系上了?长大以后才知道鹿鸣其实就是叫春,是秋季公马鹿发情期以后,鸣叫吸引母鹿交配的意思,没想到红卫兵的联想也太过于丰富了。
70年代的鹿鸣春饭庄
鹿鸣春的典故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小雅·鹿鸣》篇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共四个自然段。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出一个热烈而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意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根本与色情不搭边。鹿鸣诗中所描绘的宴饮情景后来被饮服行业所引伸,用作了饭馆的名称。
最早见于史册的鹿鸣春饭馆,是始建于年沈阳鹿鸣春饭店,它是辽菜的发祥地,是当时沈阳著名的“三春、六楼、七饭店”之首,素有“辽沈无双味,天下第一春”之美誉。饭馆之所以在鹿鸣后加一春字,表示春之将至,万象更新,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之意。后来东北地区众多饭馆仰其名号,多以鹿鸣春命名。赤峰属于东北文化圈,受其影响,也将大的饭馆以鹿鸣春名之,鹿鸣春的双鹿托爵标志,就是象征着宴饮的意思。
鹿鸣春饭馆名号被砸后没几天,在饭馆的门上便挂出一个红色的牌匾:“红旗食堂”4个大字,那个革命无穷尽的年代,饭馆两个字都成了禁忌,只有食堂最合适。
02
其实鹿鸣春饭馆位置,原来并不在此地,而是在六西街路南,今回民副食商店马路对面。如果再往前追溯是在今三道街大粮市的西北角,以前向秀丽商店的位置,名称叫东顺楼饭庄。东顺楼饭庄成立于年前后,饭店老板叫刘东疆,是建平县黑水镇人。刘东疆身兼股东、经理、主灶于一身,以鲁菜和东北菜为主打,是当时哈达街上著名的三大饭庄之一。黑水镇当时属喀喇沁中旗管辖,距赤峰40公里,一天的马车车程,是赤峰通往朝阳、锦州和沈阳的第一个驿站,也是赤峰南部重要的商贸重镇,与赤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互补关系,所以在赤峰经商的黑水镇人很多,刘东疆到赤峰开饭庄也就顺理成章了。
东顺楼所在位置
将饭庄起名叫东顺楼与饭庄的具体方位有关,饭庄地处东横街,在城区东部,东顺楼讨个发财经营的顺风顺水之意。饭庄在三道街与东横街南头十字交叉的路口,西北角地处繁华闹市区,位置十分优越。当时哈达街最繁华的地段,分别是西横街、东横街与两条街之间的三中街,各大商号大买卖家多分布于此。西横街北接北大桥,南通八沟道,地理位置最佳,在西横街与三中街的东南转角处,有一处赤峰街最大的饭庄——三盛园饭店,也叫悦来楼和长寿楼,两层楼房还套了一个大院(今三道街百货大楼处)。东横街北口为通往北部草原巴林道的终点,北部商旅经漫水桥进入东横街的北口,穿东横街东南行,是去沈阳、锦州、朝阳的车马大道,繁华程度仅次于西横街。东顺楼正好把在了南口,可谓是占尽地利也。东顺楼与三盛园一个在三中街的东头,一个在三中街的西出口,同样两层大楼,同样的区位优势,想不火都不成。
东顺楼的区位优势还在于三中街大粮市和二中街马市的核心圈位置,两大市场交易的主顾大佬们,都就近在东顺楼就餐或商务宴请,给饭庄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另外二道街和二中街是赤峰巨商富贾的豪宅分布地,富商们宴请和商务活动也就近选择在东顺楼和华馨饭庄举行。东顺楼的2楼都是雅间,专门为富人和官吏阶层服务,东顺楼作为赤峰街最豪华的三大饭庄之一,设施高雅,服务周到,烹调技艺娴熟,特别是鲁菜中的海产菜肴海参、鲍鱼、鲨鱼翅等高档海味,堪称赤峰街翘楚。
鹿鸣春饭庄后厨
东顺楼还专设婚宴、喜堂宴会,大厅备有婚礼礼服及道具,并专门包办大型宴会,一时门庭若市,门前车水马龙,达官贵人云集,好不热闹。饭店还安装当时稀有的电话,与各大商户、政府机关和驻军便于联络预约酒席,送食盒上门和厨师上门置办酒席业务。饭庄最多时雇佣人员多达30人以上。伪满末期,仰慕沈阳鹿鸣春饭庄的巨大名气,将店名改为鹿鸣春,以鹿鸣春的招牌扩大其在餐饮业的影响力。可是好景不长,日伪时期赤峰成了殖民地,日本人在赤峰开了四家饭店和朝鲜人开的两家饭店,店堂装潢和卫生条件、服务水准都超过中国人的饭店,成为赤峰餐饮业的强劲对手。
03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伪满洲国也进入战争状态,实行统配经济,一切食品实行配给制,市场凋零,百业不兴,中国人办的饭店甚至不允许供应大米和白面,再豪华的酒席也得吃高粱米。赤峰街的40多家饭店都在风雨飘摇之中惨淡度日,到光复以前倒闭了一半,东顺楼那么财大气粗的大饭店,也难逃倒闭的命运。
鹿鸣春饭庄取餐窗口
赤峰光复以后,赤峰成为解放区,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扶持地方经济,赤峰市场又得以重新恢复,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准迅速提高。年6月,刘东疆与李立林、徐洪志等人又一次合股集资,将鹿鸣春饭庄重新开张,饭庄起死回生,焕发了青春活力。但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人民成了新社会的主人,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的奢靡之风,已成为过眼的云烟,饭庄的经营思路和服务人群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新饭庄开业以后,以服务百姓大众为对象,利润也没那么丰厚了。
年开始,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鹿鸣春饭庄也在其列,年鹿鸣春由私营变为公私合营,老板只能拿股息,饭庄的经营权转为国营,由于刘东疆厨艺高超,管理水平超人,还是被留任当了经理。
年赤峰成为昭乌达盟首府所在地,开始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老城区的商业网点进行重新人性化布局,三中街的两端、东横街和西横街路口设立两个商业中心,配备两座大型百货商场。在西横街路口东南侧将三盛园饭庄拆除,另外在四中街路南建立东风饭店,三盛园原址上建设了一座百货大楼,又将东横街南口西转角处的鹿鸣春饭庄大楼拆除。另外在大粮市路西建起了松州饭店大楼,并且在六西街路南(今回民商店对过)建鹿鸣春饭馆,原鹿鸣春饭庄的人员一分为二,分别被分配给两个饭店就业。
松州饭店
刘东疆率领一班人马在新的鹿鸣春饭馆重打锣鼓另开张,但是原鹿鸣春饭庄的主体已转移到了松州饭店。年东横街鹿鸣春饭庄旧址上营建的国营百货商场向秀丽商场落成并营业。商店名由赤峰第一书法家郑大光题写。赤峰百货大楼与向秀丽百货商场一西一东,成了老城区最主要的商业中心。
04
年开始,随着昭乌达盟公署搬迁,六道街以南至火车站之间的空旷地带,被开辟成新市区,成为昭乌达盟党政军机关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分布地。短暂的4年时间里,赤峰城区的人口就已经由5万人增加到9万人,而偌大的新城区仅有两座饭馆,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饮食需要,人们如果想去饭馆就餐就必须到老城区,而老城区分布的饭馆多达40余家,小吃摊店更是达到家的规模。面对饮食服务设施新老城区严重不对称的局面,赤峰市商业局规划:将老城区的一部分饭馆迁到新城去。年鹿鸣春饭馆作为首家南迁新城区的饭馆,迁到昭乌达路中段路西,营业面积为多平方米,是一座仿苏联的俄罗斯建筑,一砖到顶,粉墙红瓦。门脸山花和门窗框上,用水刷石嵌边,正门三角面山墙上用蒙汉文书写“鹿鸣春饭馆”五个行楷大字。
鹿鸣春饭庄之所以安排建在那个位置,主要考虑,一是马路对面昭盟长途客运站旅客出行就餐的需要;其次向北米处就是昭盟最大的拥有医院,承担着全昭盟多万各族人民看病就医的需要,饭馆服务于外地患者就医的餐饮问题;其三昭乌达路周边的几大家属院居民就餐需要,方便乘火车去外地的旅客中转就餐。
牧民在鹿鸣春饭庄就餐
饭馆落成以后几乎天天人满为患,要想吃饭就得排长队交款,领票之后就站在食客的后面,踩着凳子腿儿占地方,往往是围桌就餐的旅客外面,又围了一圈儿等着占座就餐的顾客,人们为了能填饱肚子,哪还顾得上什么颜面。
05
年是中国刚刚摆脱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崇尚节俭和艰苦朴素,痛恨奢侈和浪费,所以下饭馆吃炒菜喝酒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被世人所不齿。鹿鸣春饭馆虽然面对的附近是盟委、公署、盟军分区、医院,都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但是却看不到一个干部下饭店吃饭,领导干部即使收入再高也只能到饭馆买好饭菜回家吃。我们家居住在盟委机关大院内,从来没有在鹿鸣春吃过一顿饭,甚至是一顿早点,都是买点油条、馒头、面条之类的面食回家吃,炒菜就从来没奢望过。我所在单位的书记曾是盟文工团的演奏员,一个周日出去没来得及回食堂吃饭,只好到鹿鸣春买碗面条吃。恰好碰上我父亲买馒头,父亲很严厉地批评了他在饭馆吃饭的行为是资产阶级腐化没落的思想作祟,几十年后这位书记还和我说,他因为一碗面条挨批评的经历。所以说鹿鸣春饭馆搬到新市区以后,几乎都是医院住院陪护人员、市区居民,大多数是买早点和日常急用的馒头、烙饼一类的家常食品。
鹿鸣春饭庄的面食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一些来自安徽、河南灾区的人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来到赤峰,除了挨门挨户地讨要饭钱和粮票以外,还聚集在饭店内吃食客剩下的残汤剩饭,鹿鸣春饭馆由于距离火车站和长途客运站较近,成为讨饭人们的聚集之地,往往一个人在吃饭,好多双眼睛贪婪地盯着你的饭碗,一旦吃完饭,剩下点残汤剩饭,立马几个人冲上去抢你的饭碗,炒菜盘剩下点油腥残渣也要伸出舌头舔干净,比刷的还要洁净。记得我有一次去买饭,看见一个食客要了一个溜排骨,刚吃了几口,就拿着小票去取饭,旁边一位讨饭者实在是被溜排骨的香味吸引受不了了,忍不住上手抓了一块排骨塞到口里,不想恰好被刚回来的食客碰到,没鼻子带脸地痛骂了一顿,讨饭者实在是被激怒了,往溜排骨上吐了好几口痰,气得食客一甩袖子离去,讨饭者立马端起盘子,把溜排骨风卷残云吃得精光,看得周围人们长吁短叹,人不饿到一定份上,是不会如此不顾脸面的。饥饿使人活得没有了丝毫的尊严。
06
年文革爆发,红卫兵掀起了去北京见毛主席和全国大串联,北部旗县的红卫兵,或徒步长征走着去北京,或乘车去全国各地串联,都要在赤峰中转,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为了解决红卫兵串联的食宿问题,盟市决定将各大中小学校舍腾出来供红卫兵住宿,离火车站、汽车站最近的鹿鸣春饭馆,便改成了红卫兵接待站。旗县的红卫兵,在赤峰中转时只要持当地开的介绍信,便可免费在鹿鸣春饭馆食宿,饭店内将所有桌椅板凳都收起来,地上铺着草垫打地铺,供红卫兵住宿,厨房蒸了大量的玉米面发糕和烤糕,供红卫兵食用,不收取一分钱。红卫兵串联大潮结束以后,改名叫红旗食堂的鹿鸣春饭馆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革命化改造餐厅,不再设服务员,食客们吃饭一律先开票,交钱后自己排大队领取食物,吃完饭后还要自己到洗碗池中把碗筷洗好后,再放到碗柜里摆好,思想觉悟高的还主动擦桌椅、扫饭厅、搞公共卫生,服务员端盘子服务视为剥削阶级思想。赤峰当时所有的饭馆都变成了机关厂矿大食堂的管理模式。
拍摄于年3月31日昭乌达路上的鹿鸣春饭庄
文革后期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特别是年划归辽宁时期。辽宁省的管理者提出打农业翻身仗,不要全国农副产品支援,赤峰市场上食品严重匮乏,也殃及到了餐饮业,红旗食堂名厨云集,竟也是无米之炊,食堂卖的主打都是玉米面,白面类食品要么就是买一斤面食,给你七两白面做的面食,再搭上三两玉米面发糕,要么就是按7:3的比例将白面与玉米面混合起来叫三七面食,令人难以下咽,再后来标准面也供应不上了,全部改成了全麸面,再掺入三等分的玉米面,难吃得连猪狗食都不如。
07
改革开放后,红旗饭店又改回了原名鹿鸣春饭馆,鹿鸣春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时任赤峰日报总编的王栋,多次邀请著名作家浩然到赤峰参观访问,在鹿鸣春饭庄设宴款待。浩然在饭庄受到了员工们的热情欢迎,大家纷纷拥上前一睹这位大作家的风采。浩然创作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知,并被搬上了银幕,饭庄总经理王永生邀请浩然题写了“鹿鸣春飯莊”,并赋诗留念。
浩然题写的“鹿鸣春飯莊”
年鹿鸣春饭庄将原址拆除,建了营业面积达1平方米的大型饭店,年收入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饭店设早餐小吃、小食品、便餐、中餐、高档宴席等,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主食品种达30余种,副食品种多个,还挖掘和恢复赤峰地区风味食品,南沙饼、哈达饼、吊炉火烧、荞面蒸饺;引进天津包子、唐山杠子烧饼、沈阳酥烧饼、黄桥烧饼、椒盐酥等等特色食品,饭店的打卤面、小笼蒸包、元宵、月饼等都在赤峰堪称一绝,至今仍十分畅销,成为几代人的饮食记忆。在时任经理王永生的率领下成为赤峰餐饮业的一面旗帜,连续被评为自治区赤峰市文明单位和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赤峰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自二十世纪初叶开埠以来,这座城市从最初的乌兰哈达集市发展成为蒙东的经济中心。经济发达,餐饮业也必然昌盛,到解放前饭馆就已达40多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但是历经战乱、公私合营、转制承包和个体经营以后,老牌饭馆仅剩下鹿鸣春饭店一家。在当今群雄逐鹿的赤峰餐饮行业,鹿鸣春饭馆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90年代的鹿鸣春饭庄
如今的鹿鸣春饭庄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老人来讲,还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有时也要去那儿要上一盘儿荞面蒸饺,品味一番。每逢元宵和中秋节,总要去那儿买点老味的元宵和月饼,这些历久弥新的甜蜜造物,早已成为人们口中念念不忘的向往,不在乎食材而在情怀,不是怀旧,而是记得。
编辑
云旗
照片提供
张海鹏
视觉指导
李国达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风瞬」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