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38年,公元年初夏,康熙皇帝南巡,来到了南京。康熙皇帝南巡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事,他来到南京以后提出来了一个想法,要去南京城外的明孝陵去祭奠朱元璋。
说到朱元璋也许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熟悉了,不就是那个从乞丐当了皇帝,从小和尚做了皇帝的人吗。确实是,提起朱元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因为,它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更重要的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这些传说家喻户晓,很多人都能讲出朱元璋的许多故事了。那么历史上是怎么评价朱元璋的呢。
有一本很有名的关于朱元璋的著作叫《朱元璋传》,这本书对于朱元璋的评价是很权威的,可是这个书改写过好几次,每一次的评价都是不一样的。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难于给出一个固定评价的历史人物。我会把我所知道的关于朱元璋的一生写出来,而如何评价朱元璋就是手机对面您的事了。
再说康熙去祭奠朱元璋,大臣们表示不理解,康熙皇帝说“明代洪武乃创业之君,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酒,今朕临幸,当再亲祭”,康熙要再次去祭奠他,这些大臣们说,不就是一个前朝的皇帝吗,现在大明没了,已经是大清朝了,为什么每回来都要去祭奠前朝的皇帝呀?康熙皇帝心里想“你们这些无知的地球人呀!你们哪里会知道祭奠朱元璋的重要性呢?虽然改朝换代,可是老百姓怎么想?没有中原老百姓,江南老百姓的支持,咱们能待长吗,咱们要走群众路线”。
康熙祭奠朱元璋通常被看成是作秀,目的是让老百姓看看我对于明朝的皇帝什么态度。康熙那是千古一帝,那些无知的地球人怎么会明白他的用意呢?康熙还要想方设法地向他们解释,但是又不能说我这是作秀呢,他对这些大臣们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书席尔达致祭行礼,朕亲往奠”,大臣们一看皇上都这么说了,也就不说什么了。
祭奠当天围观的老百姓数以千计,也有很多知名人士,康熙皇帝按照礼仪对明孝陵进行了非常隆重的祭奠,祭奠结束之后康熙皇帝让人准备好纸墨笔砚,亲自挥毫,写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这四个大字写下来之后,在场的多个围观群众痛哭流涕,又让人把这些字刻成了匾,给明孝陵进行了修缮,最后把匾挂上了。
然而康熙仅仅是作秀吗?康熙的做法固然有收买人心的目的,但是我认为他对于朱元璋“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治隆唐宋”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朱元璋治理下的明朝,超过了唐朝和宋朝,他把明朝治理得比唐朝宋朝还要兴盛,这个评价很高。康熙皇帝身为一代伟大帝王,做出这个评价时他登基已经40年,也许数十年守业的艰辛,让他更加敬佩朱元璋创业艰难,所以作出了“治隆唐宋”这样的评价。
下面我们看看朱元璋够不够“治隆唐宋”这样的评价。
朱元璋年洪武元年建立明朝,延续到年崇祯17年灭亡,前后延续了年。北宋从公元年到公元年,年。南宋从年到年,多年(南宋偏安于江南,我觉得北宋和南宋应该分开看)。唐朝公元年到公元年,年,但是唐朝中间有个小故事,武则天在中间插了一杆子,改国号为周了,这个小插曲有15年。所以明朝和唐宋相比延续时间长,
明朝的地域是很大的,看下面地图,广大的蒙古地区,辽东,东北,南边到了南沙,西边到西藏都包括在朱元璋时代的版图之内。到了他的儿子永乐大帝的时候,进一步的开疆。把东北地区延伸到了努尔干都司,就是今天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特(海参崴)。清朝的版图就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西北对新疆开发了一下。但是清朝后期,子孙不孝,丧权辱国,把老祖宗的这些基业丢掉了不少,至今还有很多遗留问题。
明朝的制度完备,朱元璋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备的组织制度,官吏的使用,官吏的考核,地方的管理,中央机构的管理,最后都被清朝继承下来了,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历史上有一句话叫“清承明制”,就是说的这件事,这也说明了明朝的制度还是不错的。
清朝人修《明史》,有这么一段话,“文治太平,武定祸乱”,这是代表了清朝官方给朱元璋的评价,文武都作到了,那就是治世。所以“治隆唐宋”四个字不仅仅是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也是清朝对朱元璋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