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海参水质的要求:水质指标和生物指标
硅藻及底栖硅藻:硅藻的概述、浮游硅藻、底栖硅藻、培养利用
海参圈常见的问题:草的问题、水浑的问题、肥水的问题、有害藻的问题
海参圈底质养护:化学改底与生物养底
海参水质要求
1.盐度、温度:根据海参圈养殖的温度和盐度进行管理海参圈的水质、藻相和菌的利用。最适盐度为28-34‰,最适温度0-30℃。
2.pH值:海参圈适宜pH值在7.6-8.5,海水的pH值通常会高。
3.海参圈的水色:海参圈通常培养的是硅藻和绿藻,硅藻呈棕褐色和茶色,绿藻呈绿色。
4.溶解氧:海参圈中的适宜溶解氧大于5mg/L。如果低于5mg/L就会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在检测海参圈溶解氧时要选择中下层水质,因为海参在底部生活,如只检测表层溶解氧,海参圈底部的溶解氧低也会影响海参的生长。
5.透明度:海参圈适宜透明度为1.0-1.2米。
6.换水:在定向培藻的过程中禁止大排大换,冬季不要换水,第二年4月-10月可以适量换水,换水后补藻。
硅藻及底栖硅藻
海参养殖品种的营养价值高,并且经济效益好,但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很多都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对藻没有认识。海参是靠食藻生活的,在养殖过程中投入的饵料和生物多数是培养海参圈中的藻,尤其是硅藻。海参以硅藻为食。
硅藻概述
硅藻是地球种类最丰富的藻种之一,有“海洋牧场”之说。绝大多数的海水种类都是硅藻,常见的种类大概有多种,硅藻多数种类是浮游种类,少数种类是附着种类(底栖种类)。浮游硅藻是指藻在水中浮游生活,比如角毛藻、针杆藻、小环藻、主要调水和饵料功能。底栖硅藻是栖息在底部或附着的硅藻,底栖硅藻种类繁多,生活习态各有不同的,有报道指出,底栖硅藻的附着强度、结构强度,细胞内含物成份与其饵料价值密切相关。
硅藻的形态结构
硅藻是水体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为海洋提供了五分之二的初级生产力,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海洋中硅藻约为多种,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其尺寸通常从微米到毫米不等。
在海参养殖过程中重点要培养底栖硅藻,因为海参附着在底层生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食,而浮游硅藻海参够不到,可以在海参圈中产氧,海参圈中上层的氧是靠浮游藻类产生的,但中下层的氧是靠底栖硅藻实现的。
底栖硅藻
底栖硅藻,约有1千多种。底栖硅藻的细胞几到几百微米,细胞壁较厚,具有运动能力或固着生活的特点,底栖硅藻在我国沿岸一带广泛分布。
1.硅质化的细胞壁,底栖硅藻的硅质壳非常坚硬,起到保护硅藻细胞的作用,硅质壳由上、下壳套盒而成,其上布有纵向缝隙。
2.特异的纹饰,每个种类的底栖硅藻的硅质壳上都有其独員一格纹饰,常由此来鉴定底栖硅藻的种类。
3.特殊的生殖方式,在细胞分裂时,因为硅质壳的弱伸展性,底栖硅藻总有一个后代细胞会缩小一些。因此在连续分裂后,底栖硅藻的细胞将逐渐变小,当细胞直径小于最大细胞的三分之一左右时,底栖硅藻便由无性繁殖转为有性生殖。
★
底栖硅藻的种类
舟形藻
1.单细胞,少数群居于自己分泌的胶质管内。
2.细胞舟形至椭圆形,中部宽,两端尖。壳面两侧对称,末端钝圆。
3.具2-4个板状或带状色素体。
菱形藻
1.细胞纵长,梭形、舟形、菱形等;细胞两端尖形,钝尖或近喙形,细胞壳面和带面不成直角,因此横断面呈菱形。
2.具2个带状侧声色素体,上下位。
异极藻
单细胞,或为不分枝或分枝的树状群体,细胞位于胶质柄的顶端,以胶质柄着生于基质上,壳面上下两端不对称,上端宽于下端。主要为淡水种类,少数生长在半咸水或海洋中。
直链藻
细胞球形或者圆柱形,由壳面相连成链状,常能看到它的带面,壳面看不到,看起来像一个丝状体。
底栖硅藻的培养
环境条件
1.光照:不同种类的底栖硅藻对于光照的需求量不同,底栖硅藻在生长繁殖等过程受光照的影响也因种类有所差异,-lx的低光照就能满足底栖硅藻生长初期的需要。在指数生长期,底栖硅藻需要的光照强度有所増加,约需-l×。到了稳定期后,光照需求有所下降,与初期的要求基本一致。而在衰老期,-k的光照即可满足底栖硅藻生长的需要。总体而言,底栖硅藻的适宜光强范围是-l×。
2.温度:绝大多数底栖硅藻在4-36℃的范围内都能存活,适温范围在10-25°C,但是不同种类的适宜范围又有所差别。
3.pH值:水体中的pH值不但可以改变底栖硅藻细胞膜上的电荷数与细胞内酶的活性,同时会影响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溶解与分解过程,以及水体中CO?的可用性,对底栖硅藻的生长过程的影响很大。底栖硅藻生长的最适pH为7.5-8.5,不同底栖硅藻对pH的适宜范围不同。
4.其他:适当的增加水流速度有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水体透明度的增加有利于底栖硅藻的发育,过低的电导率不利于硅藻的生长。
营养条件
底栖硅藻生长既需要N、P、Si、C等大量元素,也需要Fe、Cu等微量元素。
1.氮是影响底栖桂藻细胞的生长、成熟与分裂的重要元素。
2.磷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也可以降低Zn、CU、Hg等对底栖硅藻的毒性。底栖硅藻群体规模培养时添加的磷浓度一般为1-2.5mg/L。
3.碳添加1~5%的CO?有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
4.硅是底栖硅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1mg/L即可以满足底栖硅藻的生长需要。
5.铁:细胞内某些还原酶系的组成成分,铁源缺乏会降低硝氮的还原水平,铁元素的添加量宜为0.1-0.5mg/L。
6.钙不仅有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促进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
7.微生素:B1、B2可以促进底栖硅藻的生长繁殖。
8.螯合剂:适量的添加螯合剂,可以提高铁盐的可利用性也能保持磷酸盐的可溶性状态。
底栖硅藻的营养及利用
底栖硅藻因其富含胞外多糖、氨基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通常被用来大规模培养。底栖硅藻质量直接影响到海参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培养优质底栖硅藻是人工育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底栖硅藻作为稚参的饵料是否适宜主要:底栖硅藻营养物质的种类、含量、可得性和适口性等;底栖硅藻的附着强度,过强不易摄食或耗能量大;过弱难以附着而易于脱落;不利于摄食;底栖硅藻的形状、大小与海参摄食器官结构和摄食能力的—致性;底栖硅藻释放的代谢产物如黏液和附着引诱剂等。
底栖硅藻和其他藻类一样,都可以抵抗和吸附大量重金属。硅藻吸收氮磷眀显改善养殖环境。
海参圈常见水质问题
1.培养底栖硅藻和小球藻
海参圈“培藻”:指有益底栖硅藻在圈里产生一定的数量,保持一定的活性和稳定性。主要是10月到4月末培养有益藻类“底栖硅藻”,5月-9月末培养绿藻“小球藻”。硅藻活力素可以促进硅藻在海参圈大量萌发,产品具有藻种和营养,取样镜检可以看到舟形藻、菱形藻,水色主要是棕黄色。
底栖硅藻常规培养:
藻种:硅藻活力素(粉制剂)、底栖硅藻(颗粒底栖)、硅藻活力源(颗粒悬挂)。
肥料:定向硅藻肥(对海参圈中草有控制作用,不会让草大量萌发,有害藻不能吸收)。
条件:阳光、温度。
“肥水”的稳定:
水质指标:化学指标(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物理指标(透明度、水色)。
生物指标稳定:藻、菌、养殖动物。
“老水”指藻类老化,透明度低,藻的生物量大,但产氧的能力差,往往水色很浓,镜检藻量大,但溶解氧低。当水质“老化”时要提前预防,因为藻老化容易缺氧。
海参圈肥水的特点:水不肥、底肥,透明度高、不浑、清爽无草。
海参圈肥水的误区:
a.藻种的选择和肥料的选择。
b.急于求成,快速肥水;肥的快倒的快。
c.大换水或者池塘渗漏。
d.肥水条件不具备,如硬度、碱度;天气条件。
e.有虫或者草很多,没控制。
f.消毒、杀菌和化学改底后,残留没消除肥水。
2.草的问题
a.黄管菜(黄藻门):冬季冰下缓慢生长,化冰后大量生长,属于低温草,水温升高到18℃左右开始死亡腐烂。
b.绿管菜:晚春和深秋季节常见,在黄管菜死亡后生长或者是化冰后开始生长,更有甚者在冰面尚未开化就开始生长,容易造成海参冻伤化皮,给海参圈养殖带来损失。
c.钢丝草(硬毛藻):春未到夏初均可生长,此草纤维含量高,不容易杀死,且死后不容易烂,生长速度极快,生长高峰期每天可长几十公分,是给海参养殖造成严重危害的水草之一。
d.棉花苔:夏季常见,是一种高温草,温度20℃以上开始生长,大量生长时可以铺满整个滩面,造成底质缺氧,引起飘参和化皮,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草。
e.浒苔:6-8月份繁殖较多,管状膜质,有分支,有的呈叶状,高可达1米以上,条件适宜容易大量繁殖,死苔给海参养殖带来危害。
培养底栖硅藻控草的思路:草(丝状藻类)和底栖硅藻都属于藻,我们利用生态位占位的原理,让底栖硅藻在群里占据水体藻类的位置,那么草就不会长,一旦长了草生长分几个阶段幼草、成草和老草。处理草一定是希望草老化萎缩。你看你圈的草处于什么生长阶段。
第1步:培底栖硅藻预防草生长,只要水肥起来草不会生长或者零星圈边上。
第2步:如果有草可以直接用硅藻活力素,藻平衡素控制。
第3步:培藻、硅藻。
案例分享
海参圈基本情况:海参圈10亩,年2月18日进水后,池水透明度高达1米绿管菜开始大量疯涨。
处理方案:年2月25日,硅藻活力源颗粒32斤全池抛洒。硅藻活力素每亩半斤,每7天喷洒一次。培藻期间,池底的底栖硅藻生长明显,漂上来的浮草打捞岀去。pH8.8、氨氮0.1mg/L、水温4-8度。镜检水体骨条藻居多镜检底泥底栖硅藻居多。
培养底栖硅藻控草几个误区:
误区1:10月-4月进换水后培养底栖硅藻;
误区2:草长起来再去培底栖硅藻;
误区3:培养底栖硅藻时进或换水;
误区4:池底有大量红虫;
误区5:水温5度以上培养,池边藻多,深处藻少;
误区6:培养期间用杀草药或强氧化剂;
误区7:急于求成,培藻需要一个周期;
误区8:培养几天不坚持,不长期管理维护。
如何培好底栖复合硅藻控草:
a.选对时机:进水后水温2度左右开始培养底栖硅藻;
b.选对藻种:温度低海参生产季节底栖复合硅藻;温度高海参进入休眠状态以绿藻和硅藻;
c.选对肥料:定向肥,用什么藻种选择什么定向肥;
d.选对方法:下藻再下肥,5-7天繁殖高峰期;
e.持续管理:藻是有生命的,是海参的食物,不管理就会死亡,要不断补充并给营养。
3.水浑(混):海参养殖需要透明度,透明度要求很高,从开始肥水透明度cm以上。通常清楚见底,一般都是能看见海参的活动状况,但有时候会水混。
水浑的原因:泥浑,虫浑(原生动物、轮虫),有机质胶质悬浮物,饵料不足,溶解氧低,净水能力不够等。
水浑处理:净水,控虫,分解有机质,培藻。根据每个塘口的情况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
4.有害藻的问题:海参圈中的有害藻主要是甲藻类(角甲藻、光甲藻、夜光藻、裸甲藻)。
预防措施:
a.彻底清塘,尤其对以前特别爱爆发甲藻的池塘,因老的池塘留有甲藻的“种子”沉在底泥中,因此要清淤并用微生物制剂分解;
b.科学肥水,定向培养有益藻,控制有害藻类;
c.注水注意,不用含甲藻丰富的水源;
d.养殖水位不宜过浅,池塘水经常循环,以培养硅藻(小环藻)、绿藻(小球藻或者小球藻的复合藻)等有益藻,减少甲藻繁殖;
e.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物和死亡的藻类,避免水底富营养化;
f.高温季节合理投料,每周适当停料2-3餐。
海参圈底部维护
在养殖过程中,不建议用化学改底(使用强氧化剂,提高底部溶氧,改善底部环境,但是对藻和菌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倡导生物养底(是在养殖池塘培养底栖硅藻,使培育的藻类来源源不断的提提供充足的氧气,结合菌进行分解,生态安全。
化学改底使用最多的是过硫酸氢钾。过硫酸氢钾可以与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臭氧(O3),臭氧瞬间分解成氧气(O2)和原子(O),即所谓的新生态氧,原子氧具有很高的能量,起到杀灭和抑制细菌、病害的作用,且反应过程不产生有害物质,生成的氧气也可以起到增氧作用,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
在养殖过程中建议不要使用这种强氧化剂,在养殖初期可以使用,改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改善、提高底部的环境。
目前市售的过硫酸氢钾产品一般是酸性复合盐,常见产品有粉状、片状、颗粒等。水产上用的一般含量为5%~20%,就其底改作用而言,一般片剂要优于粉剂,因为片剂可以直接沉到塘底,对底部淤泥进行氧化作用。达到杀死或抑制底部细菌和病害的作用。
1.对养殖动物有较强的刺激性,特别是发病期的养殖动物,一次性使用剂量过大可能会加重患病动物的死亡,强烈刺激也可能使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的发生,虾蟹容易应激退壳。
2.抑制藻类的繁殖,大剂量使用甚至会杀藻,引起藻类大量死亡而倒藻。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不倡导使用强氧化剂,建议采用生物方法进行养底(培养底栖硅藻)。
培养底栖硅藻:使池塘底部硅藻充足,再结合绿藻,保证池塘整个水体从上到下溶氧充足,底部有机物可完全被转化,给海参一个良好的气栖息环境。底部用菌(底藻源):复合菌、底栖藻营养素等。颗粒状,直接撒到池塘中,分解底部有机质,维护池塘底部环境。底部平衡菌藻。
生物制剂长期养水、养底稳定水质底质:池塘底质淤泥和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由于池塘水质变化的连续性和周期性,池塘淤泥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在持续进行。
倡导养殖理念是定向培养藻类生物,长期养底,提高溶解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高生产力。
在海参圈将底栖硅藻定向培养起来,而且长期生物养底,利用太阳能把藻利用起来,不断产生氧气,光合作用还会产生营养物质,都可以作为海参优质的饵料。太阳不断的产生光,具有一定的温度,照着水体中的藻类不断繁殖,给水体提供溶解氧,同时消耗二氧化碳,使水体中既有氧气又有营养物质,供海参不断的生长。
海参附着在池塘底部,1-2个月内是海参生长和存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海参以底栖硅藻、有机质和菌膜等为食。海参对于底栖硅藻的需求无限量,也就是说有多少底栖硅藻就决定着海参的产量是多少。
培养刺参等底栖水产动物时,通常选用舟形藻、卵形藻、东方弯杄藻等底栖硅藻。其中小型舟形藻和卵形藻是底梄硅藻中的主要优良种类。上图是底栖复合硅藻应用在海参圈后,通过镜检发现藻量与活性都非常好,特别适合海参的生长。
郑重申明:本文原创文章如果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并经作者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全国技术支持
卢老师:
张老师:
冯老师:
刘老师:
王老师:
逯老师:
郝老师:
范老师: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