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ldquo动物志rdquo

郑华国 http://m.39.net/pf/a_5123407.html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蠕范》是湖北京山县人李元撰于十八世纪末叶的著作,其内容广为涉及中国古代的鱼、虫、鸟、兽四百多种,更包括许多家畜种类,这是我国古代对动物认识的总结。因包罗繁琐冗杂,亦因作者当时的观点限制,其中必多讹说,但优点居多,决不能就此否定其科学价值,经过长期埋没,到近世才重新辑入《丛书集成》(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可是二百年来,或因书名不明显而未被重视,殆乏人提起它。按十八世纪西方虽有些生物科学的著作问世,可惜世人不知中国有此异军突起的动物学历史文献。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其面目,若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糊,可使之古为今用。一、李元简历要了解一部著作所以能传留到后世,有必要知道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经历。李元自幼孤贫好学,在清朝盛世的乾隆辛卯年()在乡考取举人,继从良师游学各地,在乙末年()未中进士,依当年科举新制,列名“大挑一等”,历任四川省仁寿、金堂、南充县令,嘉庆丙子年()因病载书数万卷还乡,一生著述丰富,曾被誉为“博大精深”,在蜀任期已刻有专著达七种58卷,包括《蜀水经》及音声之学,《蠕范》即其一种。此外,手修县志,另有《算书对寸印。后由李氏玄孙补志,乃知李元手订之书共廿余种,嘉庆甲戊年()补刊《蠕池》、该书原有书目(指引用参考文献),却因失误未一同登出,引为遗憾云。以上本传载于《京山志》,亦刊人《蠕范》卷首。现有该书虽不详其引用文献,以致对全卜的研究不免有所困难,但我们在今天根据其所述很多仍可查知其出处。总之,李元是一位封建社会在供职七品的地方官中难能可贵的学者,可惜在《清史稿》中竟毫无地位。二、全书总目《蠕范》由8卷组成,印成10万多字,每卷按内容性质各分别列成2章,共计16章,每章中今将其改成“条目’,(因原刊作“章”句),多少符合现代编写体裁,每章题目均冠以“物”字,连以理、匹、生、化乃至偏、候、名、寿等16个名称,每章分别各有15至32合计个条目,以示内容多少。这16章的题目名称,皆可由次述的备检指出各种动物在各章的归类,可说有条不紊,独创一格。三、分类备检这有些类似现代在分类学上的检索,有其先进性,而且是继承古代《尔稚》直至《本草纲目》分类学概念的传统,虽与后者大同小异,区别成禽、兽、鳞、介、虫五大类,而且内容很多增补,但二者编写目的殊异,今列举如下:(一)禽类:分成(1)山禽,有凤、鹰、孔雀等”种;(2)林禽,有鸟、莺、鸿等18类;(3)原禽,有鸡、鸵、难等2种;(4)水禽,有鹤、鹅、鸭等18种;(5)异禽,有果、鹅鹅、传信鸟等14种。合计91种。(二)兽类:(1)鹿属,有麟、票糜等8种;(2)猫属,有虎、狮、豹等10种;(3)马属,有驴、轶、提、驼等n种;(4)牛属,有犀、旎、埠等7种;(5)羊属,有想、乳羊等5种;(6)犬属,有狐、貉、狼等8种;(7)东属,『有揣、桐、缠等5种,(8)猴属,有禺、猩猩、拂拂等12种;(9)鼠属,有兔、皓、暇等24种;(10)异兽,有猾、猫、院等17种。合计种。(三)鳞类:(l)蛇属,有龙、晰蝎、蟒等24种;(2)有鳞鱼,有鲤、卿、缚等35种;(3)无鳞鱼,有鳗、鳍、纹等26种;(4)异鱼,有鲸、燕鱼、鳄等7种;(5)杂鳞,有绩、蛙、蟾蛛等n种。合计种。(四)介类:其有龟、鳖、蟹等”种。(五)虫类:(l)飞虫,有蜂、蝶、蝉等27种;(2)走虫,有蚁、娱蛤、抽蜒等15种;(3)课虫,有蚕、蜡、绷等2种;(4)介虫,有蜗、规、城等n种;(5)异虫,有海参等10种。合计85种。以上总计种,另有少数附带论及尚不计入,属与种的名称不能与现代分类学相比并论。在各个种名之下皆各附有前述总目中16章的简名,由此即可查出这许多动物在全书各卷各章内的安排,而且都是按各种动物的形态、特性、生态、行为诸方面的异同及相关与否,分别其归属,这也是该书的特色,凡读过西方文献者恐易抱有偏见,则更难吸取其中精华。举例言之,象远不是马的同属,那原是阐明不同种的动物出生时期(妊振期)的长短,而以象更长于马及其他动物,故编入“物生”一章;又如海参,原是软体(棘皮)动物,却列人异虫,岂不荒谬,但它被编人“物体”一章,亦有其理。其实,《蠕范》措辞精练且古雅,不似今人缺少根据、长篇大论的写作方式,它虽不符合现代的分类学系统,却提供许多实例,正待后世作出科学的分析研究。在同时代的十八世纪,西方学者在动物方面并无如此的泛论,到进人十九世纪,虽有法国拉马克的《动物哲学》,继以英国达尔文的两部世所公认的名著问世,这是他们在产业革命后兴起,更得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发展之助才造成的,但李元经历的时代完全不同,更不能同日而语。仅此一点,亦足以颂扬这位先哲治学的功绩。四、典例作证公正而论,《蟠范》的内容应以优点胜于缺点错误,但不便为全书一一列举,如果翻阅第一卷的前几页,就容易误会这本书充满了荒诞不经之言,说什么麟、凤、龙、龟,全是违背科学真理之论,如果耐心细察,其中颇多悠久的传说,因中国古代哲学几乎离不开阴阳五行,对事物的认识就富于想象力。本世纪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是推动世界知识进化的源泉’,(引自《爱因斯坦文集》译本),时至今日,龙与龟依然是奋发和长寿的代用词,早被世人共识,至于数百岁或长到千岁,只是形容它们有很高的寿命或生命力,谁视为那是谬论,仁妨将其舍弃,但怕今后乏人理解其中有此生物科学价值的内涵。兹为证实该书的珍贵之处,特从中选出更有代表性的动物学知识为证,试略举卷一的三例如下:(1)蜂:有七个别名,蜜蜂即其一种。其中指出:“长尾为蚕,短尾为厦,阴阳(按指生殖器)在尾,雄尾锐,雌尾岐,性喜合,交则黄退。居林木土穴者为野蜂,居人家者为家蜂,皆小而微黄。有王,有将,有相,王大如小指,青苍色;王居垒积如台,谓之蜂台。诛罚征令严如君臣,无王则群蜂死;王生子复为王,有二王则老王退位,分其蜂半族从之,拥王于中,或团如导,或铺如扇;飞止环卫有队伍行列,王之所在,蜂不敢整人。每日两衙,应潮上下,朝衙毕则出而采花,暮衙毕则入房而宿。其尾垂颖如锋,有毒,蟹人则齿人肉不出,蜂亦死。嗅花以攒代鼻,采花则翅挟股抱,独采兰则拱于首而献王。其将蜂色黑,不采花而能酿蜜,八月将蜂尽不死,则蜜被食尽,群蜂饿死。其择蜂黄色细腰不能采蜜者,谓之蜂奴,亦名贞虫,不能采花酿蜜,而能守户,察群蜂之勤惰,每一半守房,一半分次拨发,花少者受罚。其采酿百花,精者蜜,粗者蜡(下略)”按蜂是富于社会性生活的群体,以上的描写殆与人间生活相仿,不论是否与现代养蜂学的理论相符,亦可证明古人早就深刻观察到这些现象。养蜂学的实践和理论远比古代的先进,对蜜蜂有中华型和西方型的不同品种,而且有蜂王、工蜂及雄蜂的区别,但不悉近世学者有否联系本国更多的历史文献。在此认为,有关蜂的中国史料亦有科技史的国际地位《蠕范》更详细介绍石蜂、马蜂等不下10种之多,都有害于人畜,而且其中有如胡蜂以及产于橄榄树上的橄榄蜂等,大都指出其产地与特点,而在《本草纲目》并未提及,这也说明李元搜集资料的广泛。(2)蚕:有四个别名,其内容虽来源于《尔雅)及《齐民要术》以后的古农书,但并非直抄,而是触合后作出系统性的重编,这也是全书的共同体例。其中指出并作些在括号内的今释如下;“三月始生、有大小、果白斑各色,食而不饮,坍坍如马,色斑斑似虎,初拂谓之蚝(今称蚁蚕,黑色),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吐丝为茧,自处其中,久则化为零(今指蚕蛹)蛾,破鱼而出,状如小蝶,眉曲如画。先孕后交(应如此解释:先孕表示雌峨满腹已有大量卵子,后交而受精始孕);不交亦生子(指排出的是未受精卵),始孕无眉目(也可说是孤雌生殖的后代持征“·收采亦薄。交州、永嘉、日南、南乡诸处岁八蚕(指今南方包括越南各处每年养蚕可连续八个世代,今亦称多化性)。三月妩珍,四月拓蚕、玩蚕,五月爱珍,六月爱蚕,七月寒珍,九月四出,十月寒蚕。凡蚕再养为珍,珍子为爱也。蚕性畏湿恶水,其蜕为蚕皮。(下略)’《蠕范》还介绍其他蚕种,更有独到之见,指出:“其别种日蛛,食桑叶;日瞥(古亦作封》由,食得叶;日玩(原刊成枕),食艾叶;日棘,食棘叶;日架蚕,食架叶;日山蚕(也足柞蚕的别称),食榭叶;日枫蚕,食枫叶;日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鳞,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大一尺,织绵不濡不燎,出员桥山;日风蚕(恐与枫蚕同种,亦称枫茧,丝可作钓婚),出横山;日火蚕,出炎洲;日水蚕,出软国;日海蚕,出南海。”但上述十二种中的冰蚕以下五种,查未载人前述的古书,不知是否在清代才发现的,而在清代的许多蚕书专著均未提及有其出处的罕有蚕种,岂不已灭绝了。此外,上述的“警由,食得叶”,按词义似较正确,但在《尔雅·释虫》经近世用新式标点(冒号)改成“雄由:得茧、棘茧、架茧、玩茧、萧茧。’,(本草纲目》也如此作为五种蚕茧的总称。按上述三者的意义就很有出人,近世治蚕史的专家则遵循后二说;究竟孰说最可信,则待现代学者评定。在此认为,李元并不完全附和前人的见解,仅此一点足以证明他治学的谨严。(3)雉;这是卷一的另一条目,指出八个别称,野鸡即其一,而是吕后名难,刘邦为避讳将其改名野鸡(详见《前汉书·吕后传}),也是中国固有古老的鸟类,更是近世各国最重视的野生禽种,《蠕范》对它有细致的描写:“大如鸡,背有黄赤斑纹,翼如绣错,绿颈红腹,红紫利距;好斗,其声日噜噜,其交不再;卵揭色,将卵时,雌避雄而伏之,否则雄食其卵也。雄者尾三、四尺,性勇健,自爱其尾,不人丛林,雨雪则岩伏,木楼不敢下,往往饿死;以镜照之,见其影则盼睐而舞;雌者文暗尾短,季冬则勾颈而雄,孟春则鼓翼而峋,(下从略)。”李元显然还由《山海经》、《尔雅公乃至西晋张华《禽经》等古书取得史料,只是未指明出处,他更有详细的按语,今择要并注释如下:“按少昊氏以鸟纪官,雄为五工正,(西晋)杜预取《尔雅})(从略)。《尔猫·释难》实不过五种(种名及羽色纹彩均在此省略,因其名称为久已不再利用的罕见古字),(东汉以后)樊光、贾逢、郭璞不取其说,盖误以鹤、鹅、t鸟、t鸟为四种,不便摘举耳,郭谓鹅走且鸣,诸难谁非走且鸣也;又李时珍分难翟为二,谓难尾长三、四尺,翟尾长五、六尺,然五六尺不由三四尺渐而长乎。难有五种,而难其总名也。今有翟、坞、鹏、鹅、鹦五种,不必与《尔雅》牵配。”由此可见,李元对古代文献并非泥古不化,而是作出比较分析,有他独创之见。至于上述的“以鸟纪官”,是更久的传说,时在尧舜的前一代,近世还把它当作图腾的标志,所以也不必视为谬论。其实,雄的种类很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早就提出有十五种。现代科学著作更指出达16个属,49种,大多起源于中国各地,这个问题尚须另由专文讨论。五、编余杂感上述三例尚不及《蠕范》内容的五百分之一,在全书中有更多的动物可按现代的分类学区别成门、纲、目、科、属、种乃至亚种,这份任务也可由《蟠范》作为重要基础,古为今用。莫以为西方文献已够完备了,至少在动物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当前全世界动物科学研究仍是薄弱的一角,大可弘扬我国古老的文化。多年来研究中国农史主要在发掘、发扬及发展以农田水土及植物为纲的认识与经验上使其承先启后,在技术乃至制度上有所凭藉,进而使之革新。我国素来以农立国见称,动物也是农业资源之一,可是迄今极少重视动物的历史研究,真不可理解,恐未必是史料多寡的问题。《蠕范》一书,问世于近二百年,其内容虽则是非真伪参半,这是时代的束缚,但我们身居科学日新月异的现代,更有条件从事全面研究农史的可能性;引导有方,似亦重要。拙著《中国养禽史)(农业出版社年初版),其中就谈到《蠕范》一些内容,亦可为此补遗。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cana.com/hstz/5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