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新闻说,有人被鲨鱼咬死;但不曾听过有人从另一观点看并且说,有人忘了自己是鲨鱼的美食
本文章由江鱼美可求独家发布,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黄芽菜也就相当于老百姓餐桌上的“黄心白”吧。这种白菜极为高产,且容易储存,在曾国藩的故乡多有种植,曾国藩也十分爱吃。在曾国藩到京城做官之后,仍不忘多次在家书中提及黄芽菜。一八四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他专门抢在黄芽菜播种之前。给老父亲写信:七月初二发第十号,内有黄芽白菜子,不知俱已收到否?(《与父亲书》)单单是邮寄种子还不算,曾国藩还不失时机地惦记着黄芽菜的长势如何。一八四二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九月十八日,曾国藩修书一封给其弟弟说:频年寄黄芽白菜子,家中种之,好否?信来并祈详示。(《与诸弟书》)
三年后我们再次可以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找到黄芽菜的影子。一八四五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这一年,因为公务操劳,曾国藩忘记按时邮寄出黄芽菜种子给家里,后悔不迭地给其叔父写信说:“今年七月忘付黄芽白菜子,八月底记出,已无及矣。(《与叔父书》)”此后似乎每年曾国藩都要往老家邮寄黄芽菜种子,不失时机地打探黄芽菜的长势和收成,乐此不疲一八四六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农历七月初三《与父母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兹寄回黄芽白菜子一包,求查收。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农历六月十七日《与诸弟书》中这样记述:五月二十四日发第八号家信,由任梅谱手寄去。
高丽参二两,回生丸一颗,眼药数种,膏药四百余张,并白菜、大茄种,用大木匣(即去年寄镜来京之匣)盛好寄回,不知收到否?”谁不知道,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权倾朝野,别说是点黄芽菜,家里什么菜吃不到?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没有?他一连多次修书家里,邮寄黄芽菜的种子,难道家里就不会留种?曾国藩为何对几棵黄芽菜念念不忘?转念一想,不难发现,所谓黄芽菜,只不过是曾国藩修书的一个“绝佳借口”而已,借由“黄芽菜”,曾国藩可以频频打探故乡的消息,知晓父母亲人的近况,这是为人子、为人兄的曾国藩心系故乡和家人的缘故。也许曾国藩公务这么忙。频繁写信父母要责怪他,也许会叮嘱他要以国事为重,曾国藩巧妙借助“黄芽菜”传达了浓浓的亲情。原来,曾国藩看似反复唠叨白菜籽,实则念念不忘家里人。立冬了,走在大街上,敞开的大衣需要系扣了。这样的午后,无事可做,读一本书,吃一杯茶,吃出了醉意,邀两三知己,对坐而饮。
最好是在家里,炒上几碟可口小菜,温一壶酒,一屋子酒肴之香,满肚子的话都掏空,发霉的秘密翻出了鱼肚白。这时候再看桌前,杯盘草草,灯也燃得慵懒了灯芯,话聊得差不多了,拍拍身上的花生壳,出门去,不送不松,户外,人迹板桥霜,一钩新月凉如水。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氛围,融洽之至,因人而异,因人而宜,错了人,就吃不出味道来,掀不起高潮来,总之,能把桌上杯盘吃得如此“草草”,非一般关系所能为。梁实秋《酒人酒事》里这样写到:雪后晴日,温冬酒一壶,卤肉、糟鱼为佐,临窗独酌,闲看顽童呵手堆雪人,不觉日昏,而酒已尽矣。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醉,这样的不设防,想必也一定是杯盘草草了,此时的“草”,草的那么真实,那么合适,那么惬意。现如今的饭局,能把一桌酒席吃得春意融融的不多了,尤其是一个冬日。搞不好,饭局成了冷战场。也许在言语上,互相吹捧,其实心地里不知道用怎样的词汇来评价对方。
话不投机半句多,也许同一遭宴席上的人,脾气不合,志趣不投,索性就不说了,这样一来,桌上鲍鱼海参,也吃得寡然无味。若是遇见谁,口无遮拦,说错了话,得罪了人,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饭局有风险,入席需谨慎。邀三五知己,围炉夜话。这是古代文人贤士的风雅。红泥小火炉,盈盈地烧着,酒温到恰好,两颊绯红,不知是酒意,还是炉中的暖意,总之,触目所及,举箸所食,都是暖烘烘的,吃得人不想散席,聊得人不愿离开。怎一个妙字了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我看来,这不像是在写古人,而是在写今人,窗外天锁彤云,阴冷阴冷,你拿起手机。拨通一串熟悉的号码说:“要下雪了,我们去喝一杯吧!”寥寥十个字,让人身临其境。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这原本说的是久别重逢,多少有些悲怆的意味。把它剔出来,单读这句,又别有一番情致在,风向立马就转了,现场温度瞬间就升了,何惧杯盘草草,酒肴吃尽,内心愈加清明起来。
编辑:江鱼美可求/审稿:常蕊。本文章为百家号作者独家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其责任,